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用影像记录时代的变迁——旷惠民摄影讲座暨作品交流会举行(缺图)

作者:文\李海燕 图\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2-06-12 浏览:21

6月12日晚7点,八教102教室座位供不应求,走廊上挤满了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者还在继续增加,为此,这场盛会不得不转战八教1-6教室。

 

“一个人,获得成功也好,受到打击也罢,经历过这些以后,回到故乡,与故乡分享自己的情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旷惠民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快门声中行走二十年,用影像记录时代变迁的感悟。

 

旷先生首先,分享了自己在纪实摄影的发现与创作中对于纪实摄影价值的思考:“所谓纪实,就是关心人,关心社会的变迁,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紧接着,他用亚当斯与郎静山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作品的差别。西方注重写实,展现人性的魅力,中国多亲睐超现实的创作手法,展现政治文明。以此表现纪实摄影在古今中外的发展。

 

他还借马克吕布的《中国》等作品解读出中国社会存在一些矛盾,提醒摄影家们要训练自己的双眼,让眼光变得敏锐、锋利,去抓住时代的脉搏,发现并创作人民喜爱和称赞的作品。情感和社会是当代艺术关注的话题,艺术表现政治中的是与非,艺术折射道德里的善与恶,艺术刻画人性中的正与邪,艺术抒发情感里的美与丑。

 

影像能留下什么?影像能留下历史,影像能保存记忆,影像能抒发情感……数码时代单幅好照片拍摄难度减小,但是全民摄影带来题材的匮乏与雷同等等也引发了旷先生对当今摄影现状的思考。

 

“影像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一张好的照片,一幅成功的作品,其影响与摄影师的思考有关。”旷先生讲述了他拍摄《还乡——毛泽东故乡人》组照的细枝末节。其中有对纪实摄影的目的、方向的思考,有对前辈们作品的解读,有对现实生活中伟人形象的探究,也有对自己创作用到的专业技术的讲解。选题、积累、锤炼、制作、调整……大小选定、虚实结合、时空转换,旷先生用18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同时也在创作过程中收获了《还乡》的意义。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与拍摄对象的关系?”讲座尾声,同学们争先恐后表达自己心中的疑惑,旷先生现身说法,“尊重、理解拍摄对象,与他们交流,甚至是尽你所能帮助他们,不要怕因为沟通而丢失拍摄时机,美好的画面是需要寻找和等待的。”“那您评判一幅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面对同学们的提问,旷先生一脸欣慰的笑容,他表示,一幅成功的作品,技术上的精工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什么现实、传承什么文化,能让人获取到什么信息、得到什么力量等。

 

最后,旷先生就老年摄影协会部分老师的作品提出建议,对方阳同学的《求佛者说》等作品进行了点评。他建议大学生可以尝试着转换视角,关注身边的生活,将视角浓缩到一点上,注重表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风貌,深化主题。

 

新闻链接:

 

  旷惠民,湖南衡山人,湘潭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雨湖区摄影家协会顾问,纪实摄影师。2007年凭借《吉木成佛》、《矿工生活》、《毛泽东故乡人》三个专题获得第22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记录类银奖、铜奖、优秀奖,并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2009年,凭借《毛泽东故乡人》组照获第二届全国索尼专业摄影大赛第三名。2011年因《芭沙二十年》获美国国家地理“职业摄影师奖”。2012年,拍摄了18年的《还乡》获得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文化艺术类组照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