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一群孩子,留守在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们很难得到心灵的呵护。5月31日,儿童节前夕,我校教育学院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兵分三路,分别前往湘乡市虞塘镇中心小学、娄底市城北学校、娄底市界牌小学,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心灵上的慰藉和关怀。
本次活动吸收了以往活动的经验,特意加强了志愿者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老师们告诉志愿者,现在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学习被动、性格内向、缺少朋友等普遍情况,“父母的爱是任何爱都不能代替的”,老师希望志愿者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能够发现重点呵护对象,从而对其进行更好地心灵疏导。
当老师们领着一群留守儿童出现在志愿者面前时,大家都震惊了。孩子们中间有打赤脚的,有穿拖鞋的,有衣服破了的,在看到陌生的大哥哥大姐姐的一瞬间,大家都有一点羞涩,但志愿者们带来的糖果一下子让拘谨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团队训练时,孩子们手拉着手围成了几个大圈。他们和志愿者们一起坐在地上,开始了自我介绍。有一个男生害羞地喊着“女士优先”,便被身边的女生戏谑地称为“害羞哥”。他摸了摸脑袋,笑着说:“我只是来打酱油的”,引得小朋友们一阵哈哈大笑。整队训练、击鼓传球、水果蹲、小松鼠找大树等游戏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别开生面地进行着。志愿者王军,这个生活中的大男孩儿与小男生们很自然地打成了一片,小朋友们都欢快地喊着“哥哥!哥哥!好朋友!”尽管是留守孩子,但是他们的天真让志愿者们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志愿者们还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个画上笑脸的气球,希望孩子们能天天开心。孩子们也拿起笔在气球上写下自己对自己的祝福,“快乐”、“幸福”“有好朋友”等等。有一个气球上写着“爸爸妈妈,I love you”,被一个满脸笑意的小女孩举着。她告诉志愿者:“因为我爸爸去世了,妈妈回老家了,我想告诉他们我想他们。”短暂的伤感一闪而过,继续微笑着说:“姐姐,我告诉你哦,他们一定还会回来的。”
针对心理缺陷较典型的孩子,每组志愿者在活动后还进行了家访与一对一辅导。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袁克俭老师表示,要让孩子们知道志愿者们是真心想和他们成为朋友,真心实意的想要帮助他们、呵护他们的。
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多来自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小学教育等专业。“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多关爱,一方面也让大学生能增强专业素养。很多孩子与我们的志愿者成了很好的朋友,这有助于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中缺爱的现状。”多次参与关爱活动的志愿者朱圣铭说道。
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清说,此次志愿活动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以便有效规避、发现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危机,提高其心灵健康水平。双方在活动中,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期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