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先生来校“把金针度与人”

作者:文\李姝 黄敏思 图\唐亚慧 黄雨菡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2-04-09 浏览:18

 

 

  

  4月10日上午,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蓝生先生受邀来到我校讲学。

 

  开讲前,江蓝生先生引用了金代元好问的一句话,“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但是她说:“我这次来就是要‘把金针度与人’的,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做学问。”江蓝生此次讲学的标题是《语言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她首先介绍了语言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首先,要积累资料,让研究扎根土壤。这些资料在文献上包括古代文献资料与各地方言资料。“只有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历史,才能正确认识现在,预知未来;而各地方言共时平面上的差异,往往反映历史层面上的演变轨迹。”除了文献方面的资料,还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捕捉新鲜的语言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吸收前人成果。她指出,语言是口耳之学,处处留心是学问;同时要注意恰如其分地了解传统。其次,要掌握理论,让研究插上翅膀。就是所谓的“大纛引路,金线串珠”。选择研究课题时,要“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由小而大,由点而面,循序渐进,切忌大而空,大而玄,要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上综合考察,历史资料与方言相互比照,归纳与演绎交替使用。研究时尤其要记住,描写是基础,比较是视角,解释是目标。 

 

  随后,江蓝生先生通过几组详细的个案进行分析,包括一些考本字、语法化特例,从而揭示了语言与逻辑的内在关系,“语言和逻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逻辑思维的制约为语言结构的意会提供了余地。” 

 

  江蓝生先生呼吁在场的各位要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变化,尤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方言,“方言是我们独特的资源,没有了方言,学语言就少了一点优势,太可惜了。”她甚至提出,要从学语言专业的做起,说好方言。在接近尾声时,江先生用《论语》里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来指出研究过程中该避免的四个误区。 

 

  讲学完毕后,很多老师与学生意犹未尽,纷纷向江蓝生先生提问。“如何协调学好普通话与保持方言的关系?”“各种语言的语调是否还能反映人的性格?”“词语意义的隐含除了影响语法结构是否还会影响词汇结构?”一位文学专业的老师还谦虚地请江先生推荐几本语言学的入门书籍。 

 

  人文学院院长谢奇勇对江蓝生先生的到来表示衷心地感谢,他说:“江老师的讲课,实在令我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讲课过程中,他一直在用当年听江先生讲课时用的笔记本做着笔记,他说:“今天,我要继续用这本笔记本来记录江老师的讲课。” 

 

新闻链接: 

 

  江蓝生,女,汉族,1943年11月生,湖北沔阳人。著名语言学家。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吕叔湘、刘坚先生攻读近代汉语专业。1985年后,任近代汉语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1993年后任研究员,兼任研究生院语言系主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11月至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008年3月任11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任。研究领域是汉语史,专攻近代汉语词汇和语法,十几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工具书6部,译著3部(包括合著、合译)。参加了“九五”社科重点项目“近代汉语专书语法研究”,并主持院重点项目《近代汉语词典》的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