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4月“学术活动月” 外国语学院9天举办7场讲座

作者:文\谭妮 王晓楠 图\叶序 陈蕾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2-04-24 浏览:15

 

 

 

 

  4月15日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仁敬的文学翻译与文学流派、小说中对话的翻译讲座;4月16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炎秋的构建历史与道德的二元张力;4月20日湖南师范大学正校级督导、博士生导师白解红的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4月22—23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宏志的香港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从原著到译著,翻译研究的典范转移、跨学科的翻译研究,理论与实践,外国语学院“学术活动月”可谓异彩纷呈。

 

2010年11月起,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便与王宏志等4位教授取得联系,协调时间,充分做好讲座前期工作。最终,确定讲座主题及针对人群。

 

 7场讲座,文史、语言知识均有涉及

 

“我希望能通过讲座加深同学们对文学作品中历史与道德复杂关系的理解,以助各位在将来,更深刻的认识人生和社会。”赵炎秋教授开门见山。

 

赵炎秋简明扼要指出“任何生活现象都既有历史内涵也有道德内涵,文学作品应将这两方面都呈现出来。”他反复提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融合时代背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道德的复杂关系,并以狄德罗《拉摩的侄子》为例介绍。

 

“在历史与道德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一种二律背反现象。道德中的善有时会阻碍社会发展,反之亦然。因此,正确评判历史与道德的标准关键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赵炎秋颇具深意地说道。

 

白解红教授的讲座主题与汉语网络语言相关。讲座中,频频引用“给力”“浮云”等网络词汇,诙谐幽默,也易于同学们理解。“时代发展赋予的责任、汉语热影响到其它语言等其它因素,加速了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必要性。”对于汉语网络语言研究领域,虽充满挑战,白解红教授还是不断鼓励大家勇于尝试。

 

重点为“萌芽” 专业翻译“施肥浇水”

 

只能容纳100人的外语楼101教室竟“装”进了150人!4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香港的翻译教学与研究讲座于下午3点整准时开讲。王宏志的讲座针对翻译专业的学生。主要指导大家如何申请香港读硕以及对有关翻译研究性课题进行系统指导。

 

“翻译是新开设的专业,同学们兴趣大,很多人填报。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集中对大家进行专业知识辅导。再说,翻译还兼有文化传播作用,通过这些讲座能让广大教师、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介绍说。

 

王宏志结合自身在香港求学、教书的经历,向在场同学介绍了香港翻译现状,并将国内与香港的考研步骤进行对比,不断地提到香港申请读硕更看重学生的研究能力。他特别提出:“做一个好的翻译家首先要做一个杂家,在不断的积累中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来自厦门大学的杨仁敬教授将文学翻译的相关知识娓娓道来。他指出,文学翻译应将直译、意译、直意结合。他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无论同学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都想告诉大家,实践永远是最重要的,只有先‘搞起来’,才可能有‘以后’”。

 

杨仁敬鼓励在场同学不因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教育求学等诸多因素怯步,他希望大家大步往前走,定有收获。

 

  据悉,4月为“学术活动月”,举办系列讲座既是对同学们进行专业性引导,也是响应学校号召。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又面向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