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8日,校党委学习中心组在第三教学楼301会议室举行学习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集中学习由党委书记田银华主持。
党委书记田银华、校长刘德顺在学习会上作了中心发言。
田银华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带头领学《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和《决定》等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田银华用“五个一”、“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到”、“六个奋斗目标”、“八个突出问题”、“四个必须”、“四个以”、“五个坚持”、“六大举措”等简单易记、便于理解的语言,对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等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入解读。
全会不仅对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田银华强调,就学校自身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学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依托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力量雄厚的优势,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把《决定》提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等一系列部署和任务,贯穿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尤其是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特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系统思考问题、深入研究对策;学校的“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着力突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内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力促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才、标志性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的社科基地能够在学校“落地生花”,以学习成果和工作成效全面推进“十二五”学校的科学发展。
刘德顺在发言中指出,这次全会专题研究文化问题,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对学校而言,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学校要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谋划加快“两个推进”即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切实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
结合学习体会,刘德顺就谋划加快“两个推进”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树立精品意识。近年来,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良好,但是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问题。学校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出精品力作上见成效,在出名师大家上下功夫,不断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较高国际影响的学术名家。二是加强系统谋划。如何依托现有的省部级社科基地,凸显聚集和辐射效应,需要大思路推进、大手笔谋划。学校要按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要求,在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上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凝练学科特色、明确研究方向,构筑大平台、攻克大项目、争取大奖项。三是紧密结合实际。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之中,在科研选题、项目研发等方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是不断改革创新。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尤其是要面向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构建既各具特色又形成合力的学科资源群,以更好更多的人才支撑和文化产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地加深对全会精神的认识理解,12月6日下午,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李湘舟还受邀作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