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校商业街有一个小贩,他穿着简单的背心,卷着裤腿,戴着厚厚的手套,在他烤箱前熟练地烤着鸭子,并时不时地用挂在自己脖子上的毛巾擦一擦脸上沁出的汗珠。一眼望去,街边众多的小贩中唯独他一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
“弃文从武”,自主创业卖烤鸭
他是我校08年毕业的体育学院学生于粼。27岁的于粼是吉林辽源人。从去年10月份,他便创办了自己的烤鸭摊。他从网上买来设备、教材,现学现卖,从进货、腌制、配料到成品烤卖,一手包办。他把卖烤鸭作为自己的事业。
毕业之后的于粼,也尝试过村官和老师的职业,但他发现这些工作并没有带给他想要的东西。于是他选择放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有人认为卖烤鸭是一个很不体面的工作。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至少我干了自己想做的事,选择了我热爱的生活。”
于粼通常在晚上12点左右下班,下班之后他一般不会立马回家,而是来到好友孙成龙的理发店,两人一起对每天的工作做出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步。“理发店就是我们的‘大本营’,这里有谈理想谈抱负的氛围。”于粼希望将自己的烤鸭摊发展成一个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地为事业拼搏。
对于父母会不会介意自己的工作,于粼很坦然地说:“只要孩子过得好,父母就会好,所以我不会让他们担心。” 离家已经8年的于粼,回辽宁老家的计划还未提上日程。不过,等到于粼的事业步入正轨时,他回家看望父母的日子也近了。
“与梦同行”,坚持资助山里娃
除了这份喜爱的事业,于粼有一份还未完成的梦想——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实现读书梦。这个梦想来得并不突然。学校组织的一次“三下乡”支教的经历,让这位平常就爱帮助同学的热心人萌生了想要帮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们的想法。
一开始去支教的时候,好友孙成龙并不理解于粼,他认为于粼去支教的国家津贴一个月才800元,“自己的生活都不好,怎么有能力去资助别人呢?”但于粼仍是坚持去了。他支教的地方是怀化溆浦县。在那里,他只要一有空,便会和队友去当地百姓家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还用每月的津贴,资助了3名当地小孩上学。
支教结束后,于粼回到学校便立马跟好友孙成龙说他在支教时的所见所闻。“那里的孩子多数因为家里负担重而无法上学。能读书的孩子们生活也很苦,家庭条件差点儿的连鞋子都买不起,平时就光着脚去上学。”孙成龙听了于粼的劝解,他也加入了朋友的梦想之行中。
“我曾经有书读却不好好珍惜,而那些孩子们是希望读书却读不起书,于粼的工资比我低,但他都能帮助他们,我为什么不能呢?”与于粼有了相同梦想之后的孙成龙,便在理发店里时常和于粼讨论他们的规划。于粼认为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给予孩子们经济帮助是最实用的方法,他离开了支教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孩子们的经济状况。
今年暑假,趁着生意消停,靠着工作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于粼和孙成龙决定去湘西资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因为我去过湘西支教,而且我有很多同学都留在那里,所以我能了解哪些孩子是真正的需要帮助,而不是像‘选秀’似的去寻找。”于粼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钱都可以为孩子们做到实处。
面对社会上众多的媒体采访,于粼说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只是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为社会做点贡献,而且还没有做的很好。这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媒体要做的应该是关注孩子们,而不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