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发展内涵、提高办学层次、增强办学实力的关键时期,而科学研究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在二届二次“双代会”会场,记者专访了我校科技处处长彭佑多,他向记者讲述了我校是如何实现科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
[记者]:彭处长,您好,“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硕果累累,我校科研工作又取得了哪些丰收呢?
【彭佑多】:“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级科技项目量的突破。学校先后有148个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项目,706个项目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学计划、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及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研究项目。
二是产学研合作实现了质的提升。建立了一批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校与全国30个省市的30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其中不乏大型国企主导产品核心技术项目。
三是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体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上。近年来,我校申请和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推广新技术70多项,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发表了学术论文64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0余项。
四是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增加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个,初步形成以研究院所、工程中心、实验室为依托的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基地。
[记者]:这些可喜成绩的取得,您认为主要得益于哪些方面?
【彭佑多】:在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研发展方针指引导下,首先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群策群力。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人员是主体,软硬环境是支撑,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区市等多方支持是前提,管理服务创新是保障。
其次是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激发动力。走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并重、自我发展与政策引导结合、外延扩展与内涵发展并举、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的内涵式科研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团队的凝练和平台的搭建,为科研工作顺利进展打造了基础。我校先后引进一批领军人物,凝练众多梯队合理的创新团队,形成人才优势;构建一批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发挥平台积聚效应,提高效率和产出。
我校科研工作是以需求牵引、服务产业来谋求出路。盯紧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需求,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实现成果转化的渠道拓展,将科研工作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之中。
还有就是加强交流,广泛合作,拓展渠道。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展资源渠道,加强与各级政府机关交流以及兄弟院校、事业单位等之间的联系,来实现拓展、共赢。
[记者]:我校科研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任务,那么“十二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彭佑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建成20个左右省部级重点基地(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新突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280项以上,其中重点或重大项目10项以上;获取省级以上科研奖励成果9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经费年均递增25%以上,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
为此,我们要按照建设教学研究性大学的总体目标,重点建设好三大工程:科技支撑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记者]: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那接下来就是采取有效举措了。
【彭佑多】:为顺利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建立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实行科研激励政策,鼓励和组织大项目、特别是大型产学研结合项目的申报。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推进科研责任制,量化工作,并由学院和校长签订责任状,强化服务为本的管理意识。目前试行效果非常好,责任得到具体落实。
其次是建立科技投入多元化的保障体系。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省有关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对我校科技的投入;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产学研结合,吸引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对我校科技的投入;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基金,科技基金以及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
再者要努力开辟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平台新的突破,加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申报,努力实现以我校为第一单位的国家级奖项的突破。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逐步改变以往单个人才引进模式,加大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将现有的科研团队整体引进,能更快速引领相应研究领域和规划学科的发展。去年下半年,我校成功引进了万步炎“湘江学者”科研团队,开拓了“海洋矿业资源装备开发”学科研究领域。
[记者]:学校发展要面向社会需求,科研工作更要服务于社会发展,那么立足于社会需求的举措有哪些?
【彭佑多】:“富民强省”、“四化两型”、“教育强省”、“人才强省”的战略实施,以及长株潭“一体化”建设都为我们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我校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培养一批实用性教师、学生科研群体,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为此,我校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省、市地方政府政府决议和经济建设,自然科学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等发展模式。
我校还将继续做好产、学、研的结合,面向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应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合作,成立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
[记者]:提到科研工作,很多学生觉得似乎是专家教授们的工作,那么我校的科研工作哪些方面是我们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
【彭佑多】:这个是学校一直在努力做的。就目前来说,本科生可以到教务处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研究生主要是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我校在深化教研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只要同学们有兴趣、有想法,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