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阴雨霏霏,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爱心基金会却幸福扬起,感动四溢,处处弥漫着温馨的气息。
近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国奖爱心捐赠仪式上,2010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汤迪莎、范佳、王海燕、谢志力四名女生每人主动将3000元奖学金捐赠给学院的“爱心基金”建设。大家用拳拳爱心,架起真诚的桥梁。
贫困,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来自地理信息系统的王海燕,从小在农村长大,她从小学二年级就跟着爷爷奶奶下地“双低抢”。毒辣的阳光、蚊虫的叮咬、超负荷的工作早已将这个原本柔弱的女生磨练地“无坚不摧”。作为学院特困生,大学三年,在身边的女孩都在度过最美的青春年华时,她却每天在学习、工作、兼职中奔波,三年没有向家中要过一分钱。大三因患病导致生活拮据,学院的爱心基金会及时的解决她的燃眉之急。一个每月只花费300元生活费的女孩,为什么要把相当于10个月的生活费捐献给学院?面对周围朋友的不解,她淡然一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学院老师的悉心培养关心下,我才能获得这项荣誉,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同学,我觉得很开心。”
她还与记者分享了她在深圳某玩具工厂流水线打工经历,并说:“贫困是阻挡弱者的大山,也是冶炼强者的熔炉,它对于我来说一笔珍贵的财富,鞭策着我一直向着理想奋斗。
责任与快乐同在
谢志力作为建筑学院勤工助学服务部部长,一直为帮助到更多同学而努力。“服务部的事情确实很多。每个月从对提出申请的困难学生进行初步评选,到考察核实,再到资金发放。占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尽管如此工作很繁琐,她仍乐此不疲,“最难得是不能让受赠者因害怕他人异样目光而不敢接受资助,所以每一项工作都须谨慎,帮助他人的过程让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尤其是自身得到肯定后,我也更加明白身上的责任。”
作为毕业在即的大四学生,汤迪莎、范佳也一直关注学院的“爱心基金”。范佳仍然记得那天当她把3000元现金投进捐赠箱,会场上的掌声。“金钱是无法衡量爱心的吧,我只想以绵薄之力来帮助更多学弟学妹拥有稳定的生活,能够安心的学习,不辜负学校的关怀,毕业后,我也会继续关注学院的爱心基金。”范佳的声音清脆而坚定。
我们不仅“扶困”,也是“救急”
“从之前的学院团员、党员每个月交一元钱作为特殊团费、党费的‘一元钱工程’,发展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爱心基金会’,用我们旨在让关心的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知道,有困难,就找勤工助学服务部!”建筑学院副书记傅早霞激动的说。
在被问到爱心基金的资金问题时他从抽屉里掏出存折,存折上已经有了好几页密密麻麻的记录,“现在还有余额一万九千多。”他说,“这张存折只有勤工助学部的学生干部知道密码,有助于随时帮助提出申请的学生,老师监督,学生管理。”
“一切为了学生,只希望能把这份爱与责任无限期传递下去。”每当看到贫困学子囊中羞涩,傅早霞会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予救济,并经常在假期驱车前往学生家中进行慰问。
----------------
爱心基金会,是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资助该院学生的特殊形式,成立于2004年3月,其前身为“一元钱工程”,隶属于勤工助学服务部。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学院老师的爱心捐款及团员、党员交的特殊团费和特殊党费。迄今为止已捐助学生四百多名。 此外,该学院勤工助学服务部还开展了开辟缓交学费的绿色通道、每年十二月“送寒衣,送温暖”、零利息借款回家等活动,涉及到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