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着一麻袋钱去上大学,换来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去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曾经在网络上风传的这句话。现在,在我校取而代之的是:临毕业了,我拿着一麻袋书走出寝室,换来了一身的轻松;我没有扔掉麻袋,因为我抵制塑料袋背后的白色污染。
6月,“低碳”风伴随毕业潮刮到了我校。
毕业论文:呼唤电子稿,省时又省力
5月份,是学校周围的打印店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到现在论文交稿和答辩早已完成。一名毕业生惋惜地告诉记者:“通常毕业论文都要三改,所谓的初稿、二稿、定稿,如果我们是搞电子版的多划算啊,省时省力又节省了纸张!”
跳蚤市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书页
“卖了一个下午的书,我就只换来了三碗饺子。我不是想靠卖这些跟随了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学习用品换来多少钱,而是希望这些书还能继续发挥它的余热。”来自数学学院的毕业生张灿灿说。
在去往寝室的道路旁堆满了书籍、电扇、服饰、棉被、水桶……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生,在校老师和附近的居民也爱到这“跳蚤市场”逛逛。特别有一位姓周的大妈,一天就来了好几趟。“我第一来就买了个铝桶和一床棉被,本来学生是要25块钱的,一砍价学生就20块钱给了我;现在我想给我小孩子淘几件能用得上的学习用品。”她捧着手里的笔筒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宿舍管理处,记者看到:捆绑起来的书籍到处都是,几名学生和那收废品的老板正在用秤一一称量。一名信息学院的毕业生痛心地说:“买教科书的人很少,除非有学生对这一科目特别感兴趣。我们更多的书只能以4角钱每斤的废品价处理,非常浪费!我希望学校可以统一组织回收较新的教科书,给来年的贫困大学生使用。”
毕业晚会:在“低碳”中狂欢
闪烁的荧光棒、飞舞的五彩纸片、美妙绝伦的舞台背景…… 构成了一台洋溢着依恋和祝福的毕业晚会。
走进晚会背后,记者了解到,端午节期间,晚会负责人就托广州返家的同学在当地买了新型“电池型”荧光棒,很好地避免了旧款荧光棒一次性使用的弊端,减少了垃圾的产生;晚会开闭幕环节撒下的五彩碎纸片都是同学们用过期的海报裁剪而成;舞台背景采用在幕布上贴字的做法,循环利用幕布。这样既经济,也避免了使用泡沫带来的白色污染。
人文学院的毕业晚会尽显“低碳”。所有使用道具全都来自废弃闲置物:晚会节目李白饰演者的假发和胡子取自破旧的广告横幅,他们先把横幅撕成细条,然后用墨水染成黑色;朱老汉扮演者背上的那个大编织袋是同学去菜市场回收得来的;就连舞蹈《桃夭》中各舞蹈演员的手帕,都是用废旧桌布裁成的。学院的辅导员杨老师说:“这一系列‘低碳’道具的制作,不得不让我们敬佩学生们的奇思妙想。”
通勤车: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放飞梦想
“欢送毕业生离校”的大巴通勤车停在了学校的各个学生停上车的路口,提着行李的毕业生,满脸的依恋但仍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因为即将免费乘坐这辆公共交通工具抵湘潭火车站或汽车站,然后转车各自奔赴放飞自己梦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