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在这个充满伤痛和怀念的日子里,我校同学通过各种纪念方式表达着对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思。时间没有完全抚平地震带给我们的伤痛,但更没有动摇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地震并不可怕,只因爱始终在心中,有你、有我、有他。请珍视生命吧!汶川加油!中国加油!”这段留言是我校海源实践协会的张昆同学写在记者的留言薄上的。
上午第一节课结束后,张昆和他的同学们立即赶到第二图书馆文化长廊,用最快的速度在两侧悬挂起他们收集的汶川地震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活动主要负责人、海源实践协会会长李晓波同学说,一年来他们一直关注着灾区的情况,最关心的就是灾区的重建工作。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他希望通过这项活动展示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个“国难日”。
除了图片展览,该协会原本还计划在明湖边举行默哀及点灯祈福活动,当听记者说其他一些社团也在举行类似活动的时候,李晓波同学请求记者联系活动负责人,主动要求将他们自己的活动并入其中。一通电话将身份从“主办者”变成了“协办者”。“我们为了同一个目的,团结的力量更大,活动的影响肯定也会更大。”李晓波真诚地说。
晚上8点,旧田径场上亮起了盈盈烛光。由蚂蚁社区倡议,人文学院志愿团、感恩手语协会、超群演讲协会、非凡摄影协会、新声道协会、交谊舞俱乐部共同发起的“悼念死者,祈福生者——纪念5.12地震一周年祈福活动”在这里举行,参加祈福的同学有的彼此熟悉,有的素未谋面,但烛光映照的脸上弥漫的是一样的哀伤。
在伤感沉痛的诗歌朗诵中,同学们将捧在手中的蜡烛依次放下,拼出“5.12”的形状,然后摆出一个硕大的心型将“5.12”团团围住。当主持人说出“灾难击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时,沉寂的人群中不知谁唱起了国歌,声音低沉而坚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歌唱的行列,歌声越来越大,雄壮激昂的国歌声在夜空中萦绕。之后,伴随着充满温情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感恩手语协会的志愿者们用手语表达了对灾区的祝福和祈愿。
在主持人的倡议下,全场同学为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全场一片静寂,同学们将手紧紧握在一起,不少同学的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四五层人围成的大大的心形,让置身其中的人倍感安全与温暖。
祈福活动结束后,人文学院志愿团组织大家观看了汶川地震纪录片《人民之声》,以此让大家铭记这个特殊的日子。
网络为同学们寄托哀思提供了平台,随便点开几个QQ,网友们几乎都佩戴上了为灾区祈福的纪念徽章,很多人在QQ签名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意——“逝者安息,生者奋起”、“重生”、“为死者默哀,为生者祈福”;有不少同学通过日志和博客抒发自己在地震一周年之际的思考和感悟;在“科大贴吧”以及其他一些论坛,都有关于5.12地震周年的专题帖。今晚举行的祈福活动,最早就是同学们通过网络联系策划的。
在纪念活动中,有些人值得我们关注。
商学院06级广告系的朱胜辉,在地震发生后,哀痛之余决心在第一时间救助灾区,他和同学们熬夜赶制海报、传单、视频宣传片等资料,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筹集善款 11924.4元,用最快的速度表达了对灾区同胞的慰问和牵挂。因为时间原因,记者只能将采访问题发给朱胜辉,打开邮件,记者注意到他的邮件发送时间是5月12日凌晨1点19分。在邮件中,朱胜辉说自己嫂子的娘家在四川,因而能够真实地了解到灾区重建的具体情况,听嫂子说家园重建正一点点步入正轨,朱胜辉感到特别欣慰。他的QQ秀上佩带着“一起创造,共同分享,铭记5.12”的徽章,这个徽章从去年5.12一直佩戴现在。当被问及在5.12周年的时候如何表达对灾区的关注最合适,他写道:不需要慷慨激昂的言语,一条温馨的祝福短信,一句暖心的话,就能让身边来自灾区的同学感到温暖。一个简单的网络投票,一封感人的祝福邮件,让网络充满爱心……我相信有心人会通过各种细节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美好祝愿。他自己参加了新浪网的一个公益活动策划,结合专业特长为活动做了logo和口号设计。另外,他还表示会响应QQ群里流传的一个“QQ下线,游戏停止,默哀3分钟”活动,以此悼念遇难同胞。
“在这一年里,很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一年已经过去了,但所发生的一切都还清晰地留在脑子里。今天对我来说是很沉重的一天,我会想起所有失去的亲人,也很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去看看。”这是商学院08级的张涛同学发给记者的5·12周年感想。这位来自重灾区北川中学的羌族姑娘,入学不久后就给学校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学校给予她的关心和帮助,并表达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一年之后,当我们再次走近这位羌族女孩的时候,乐观的张涛告诉我们,她希望早日学会做羌绣,为传播民族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便心情复杂,张涛对家乡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她告诉记者,家乡的羌寨正在经历重生,来自祖国各地的援建者们让古老的寨子有了重生的希望,“等到家乡重建好了,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回家了!相信她会比以前更美!”张涛微笑着的脸上满是期待。(摄影/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