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收到专家提交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互相借鉴、优势互补;二是研究的时间跨度大,上至上古《诗经》时代,下至不久前的雨雪冰冻灾害;三是研究的空间跨度广,既有对全国灾害的宏观研究,又有对某省某个地区的灾害情况研究。四是着重于对我省的灾害史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政府治理自然灾害提供了历史学家的独立思考。
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杨鹏程教授,十余年来一直沉潜于湖南及荆江—洞庭湖区的灾荒史研究,先后主持了《洞庭湖地区灾荒史及减灾防灾对策研究》和《20世纪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病等疫灾流行史及减灾防疫对策研究》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湖南灾荒史》、《灾荒与赈济——历史上的湖南农民、农村与农业》等一系列专著,贴近现实,关注民生、成果叠出、成绩斐然,受到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瞩目。他主持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意义正如校长田银华在欢迎辞中所说的那样:“我国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今年初的冰雪灾害给我们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灾荒课。深入进行减灾、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研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现实中寻找对策与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时值第一个清明节假期,但是许多专家为了参加会议而放弃了回乡扫墓的机会。他们说:“慎终追远、怀念祖先固然重要,但救灾防疫工作事关千秋万代,经史致用关注民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是我们每一个研究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