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新疆班娃儿心中的“王大人”——记新疆预科班班主任王献志

 

  “笔挺的中山装配上宽边的大眼镜,爽朗的笑声加上浑厚的男中音,他,是一个北方汉子。”这是学生回忆起王献志几年前的样子。现在,站在记者面前的他,模样并未改变多少。白衬衫、毛衣加卡其色大衣,黑色皮鞋,宽边的眼镜后面,闪烁着犀利的眼神。

  他笑着说:“在这里,20年了,我并不适应这里,当然是天气。”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已经适应了新疆班的班主任,而班上的学生,也适应了他。寝室、课堂、办公室、会议室,作为新疆班班主任,他奔波在不同的场合,做着许多不同的事。看上去就这么简单的几件事,他却忙了20多年,而依然乐此不疲。

  这个学生心中的“王大人”,和“新疆班娃儿”就这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新疆班”:我多了麻烦,更多了惊喜

  2010年秋天,正值新生报到。而与往常不同的是,外国语学院来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组成了新疆班——学校首届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腔调,难懂的维族语,直爽的个性,不同的饮食习惯……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特殊的风俗,到底谁能胜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既要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又要能正确引导学生。学校再三斟酌后,决定“就王献志!”

  出生在新疆,拥有二十多年的新疆生活经历,这些背景因素成了他和这群孩子相遇最初的原因。“学校来了个新疆班,我多了麻烦,更多了惊喜。新疆班很特殊,想带好这个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采访中,王献志坦言出他当初的犹豫。

  “但我拗不过领导接二连三的劝说,心里更放不下对这帮‘新疆班娃儿’的担忧。我毕竟是新疆来的,与少数民族打了多年交道,对他们的脾性比较熟悉。孩子们来到湖南肯定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心疼他们。”像父亲一般的王献志,此刻,眼神里都透露着对这帮孩子的关切。

  就这样,王献志成了这群还未曾谋面的新疆学生们的班主任。

  开学之初,对于这个特殊班级来说,有两件最重要的大事情:建设清真食堂和班委会选举。

  由于新疆班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饮食习惯有着很大差别。但是当时学校只设了一个清真窗口,并没有专门设立清真食堂,新疆学生不能和汉族学生一样在大食堂就餐,于是他们只能每天窝在寝室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东西。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解决就餐问题迫在眉睫。

  尊重宗教传统是我们党制定的基本政策之一,王献志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即就在开学典礼上向主要校领导反映。校领导格外关注,会后亲自下食堂查看,当场决定改建食堂,成立一个清真小食堂。“这是宗教信仰问题,必须给予尊重,这关系到民族团结问题。一股脑的计算经济账是不可行的。”王献志冷静地分析道。

  刚军训完,全校大一的学生都要进行班委选举,新疆班也不例外。全班学生由14个维吾尔族,6个哈萨克族,6个蒙古族,3个锡伯族组成。班会选举在一般的班级便是上台演说,公众投票,然后票数高者当选。但王献志认为:如果按照汉族班投票方式,看似公平民主,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照顾到所有少数民族学生的权益。

  在充分考虑结果后,王献志决定按推选政协委员的方法选出班委,以民族的人数按比例分配班委数,再由族内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相应代表,最后代表来竞选具体职务。“少数民族非常追求民主,因此要尊重他们的理念,因时制宜地发挥民主,一种特殊的民主。”

  “古有包大人万民敬仰,今有王献志好评连连。”同学们和记者聊到王献志时都“出口成诗”,说完便笑道:“我们就叫他王大人。”

  他从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王大人。

 

“王大人”:带着“孩子”打天下

  王献志喜欢称呼学生为“孩子”,他可以一一道出班上像“江多斯·卡肯”这样的29个人的长长的名字以及他们迥异的性格,孩子们也称他“老大”,言语间显现的都是亲密无间的感情。

  来湖南近20年,依旧不适应酷热夏季,可在孩子们军训时,王献志坚持陪同。他幽默的说,年轻人喜欢每天泡吧,而我几乎天天泡寝,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麻烦。

  没事的时候,王献志也陪孩子们一起练球。王献志充分发挥孩子们生性好动、身强力壮,热爱体育运动的优势,自费为他们买了篮球,组建篮球队,亲自去找教练指导他们打篮球,周末了还联系其他班级进行友谊赛。与其他学院的交流多了,学生的自信心便回来了。王献志偶尔也上场与孩子们同乐,这让孩子们对他有了更深的亲切与尊敬。

  新疆民族的能歌善舞是闻名全国的。为了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展现他们的民族风采,王献志主动带头,建立了舞蹈队。意外的是,外国语学院的迎新晚会一炮走红,他们一次次被其他学校邀请去演出,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很快学生都知道学校有个“新疆班少数民族舞蹈队”,可没人知道他们有个导演“老大”:王献志。虽然每次都是他亲自去借服装、还服装,但是孩子们有了荣誉感和成就感,这让“老大”觉得付出值了。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与湖湘文化,王献志常组织孩子们出校门看看,感受红色革命气息。他带着这群孩子一起,足迹遍布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雷锋故居;同时,深入时代软件园参观工业流程,则让他们体验到了高新技术的发展。

  2010年9月10日,是维吾尔族的盛大节日肉孜节。那时学生们刚来学校一周,王献志提前让每个学生组队排节目。为了让孩子们愉快过节,他亲自跑去租用活动会场,又组织布置会场。“一个班一个晚会”让孩子们热情高涨,唱的是新疆歌,跳的是新疆舞,吃的是新疆馓子,一场充满民族风味的晚会让他们记忆犹新。党委书记田银华等校领导的参与,更让孩子们激动不已。“在陌生的环境里,还能过节,还有新疆老师为我们办晚会,感觉在家似的,特别温馨。”新疆班学生夏克热动情地说道。

  随后的11月17日,是古尔邦节,王献志提前做好了规划,当天带他们来到了湖南的学府圣地——岳麓山。锡伯族节奏明快的舞蹈,和维吾尔族热情洋溢的 “拍手舞”,还有中午“伽稀穆”餐厅的烤全羊更是让孩子们尖叫不已,“特别好吃,很开心。”彩卡·哈西巴特像个小孩子一样说道。

  “我们老大对我们要求蛮严格的,他不让我们喝酒,说是怕我们喝酒出事,最后吃亏的是我们;他时常教育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事,都不能随便发脾气,学会控制脾气是他对我们的硬性要求。没办法咯,他对我们那么好,跟他自己的孩子似的,咱们当然要乖乖遵命啦。”夏克热一股脑地背出“老大”的告诫。

 

“形势政策课”:让核心价值体系进入学生头脑

  “最先接触王老师是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很多同学是对他是一见钟情,后来都果断选了他的课。很少有老师能讲的如此引人入胜,他算一个!”这是学校评教时,一个署名“心境”的学生对王献志的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就这门课,王献志讲了十多年。喜欢“用事实说话”,活跃课堂氛围,是他上课的宗旨。不少学生喜欢他对时事幽默却不失犀利的表达法;一个看似简单的新闻,他却可以延伸到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关注国家发展,更让学生知道怎么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学生上课没兴趣、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在王献志的课上几乎不存在。至于有的老师普遍采用查课、点到、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回归课堂、回神讲台,王献志却笑着说,“我一个也不用”。

  “有趣也犀利,博学更博爱”,这是王献志同事对他的评价。

  在当新疆班班主任的一段时间后,他体会到少数民族预科班的特殊性。他自愿给自己增加任务,把每学期2节形势与政策的课加到30节。讲新疆的民族历史文化,讲马克思的民族理论,他甚至毫不避讳地和学生们讨论“东突”,还让他们写下对此的认识。

  “其实,他们对‘东突’是又恨又怕的心理,在讲解过后,他们交上来的作文很有想法,我还保留着他们每个人的作业。”王献志说,“因为对时事了解很少,有些学生在看待这些问题时,总是情绪控制理智,个人见解胜过了解事实。我要做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事情的来源和发展,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用知识来改变自己。”

  正确引导他们的价值观,让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进课堂、进头脑,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是王献志始终感受并肩负的责任。

  现在,新疆班学生已被分到各个学院开始了专业学习,王献志的班主任任职生涯也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欣喜地听说,经常有学生找他聊天,有问题找他寻求解决方法,有节日找他玩……

  这个“王大人”,深深扎根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