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媒体报道

新华网:90后大学生寻访时代岔口的辰河高腔

湖南科技大学“传承的力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湘西调研纪实

作者:徐雪亮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14-08-28 浏览:506
 


“咚呛,咚呛……”催人的鼓点响起来又渐次落下去。日前,湖南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洗溪镇峒头寨36℃高温,一块空地上正表演着辰河高腔《大审柏玉霜》。演罢,演员陈珍香的眼睛红了。“妆花了,汗把戏妆油带进了眼里。”陈珍香话音刚落,王奕晴的眼睛也不争气地红了。

 

王奕晴是湖南科技大学师生14人组成的“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之一,7月8日她跟着团队走进湘西泸溪县,寻访“辰河高腔”,用拍摄专题纪录片的方式真实记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能让人觉得他们村没文化

 

雪花膏搓揉在脸上涂匀,算是打底,小心挤出的戏妆油已多年未换,缝隙处长上了黑苔。王奕晴难以相信,她之前看过的美丽戏曲脸谱可以这样画出来。

 

在一间不足6平米的矮屋里,峒头寨辰河高腔业余剧团的演员准备着他们即将为湖南科技大学师生表演的《大审柏玉霜》。房间里存放着剧团的道具和服装,没有凳子,没有梳妆镜,6位演员拿着小圆镜站着完成了化妆。

 

演主角的符远香51岁,四年前开始学习辰河高腔。她不识字,入门时也不懂唱的什么。戏里的故事发展是团里67岁的师傅陈先胜一一解释给她的,剧本要自家小孩读给她。“一折戏最少要背四五天,有时会觉得自己很笨,别人都背完了我还背不下来。”符远香与“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说,剧本背不好时,她也会跟自己着急,甚至急的吃不下饭。

 

每年她跟着师傅学戏的时间不多,最多两个月,也是剧团为了到县里演出而进行的集中排练。8月7日,他们参加了县里举行的“中元祈福节”大型活动。这是他们今年的第三次正式演出,距离前两次演出已半年之久,都是受县文化局邀请。

 

因为没有演出机会,他们的排练时间也就压缩了很多。剧团现有的20个成员,最小的43岁,最长者73岁,平均年龄近60岁;四十多岁的成员大都外出打工,像符远香一样呆在家里的成员有十二个,平时也要干农活、做家务。

 

团长陈文翠说,不管怎样,他们会一直搞下去,因为不想让人觉得他们村没文化。但剧团的现状让“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不得不疑问: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难走的路要打破“死循环”

 

相比峒头寨辰河高腔业余剧团,泸溪县剧团(也成辰河高腔传习所)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更多扶持。但作为辰河高腔传承的中坚力量,县剧团面临的人才缺失问题更让人担忧。

 

“05年陈依白逝世了,前年杜方强走了,今年向荣老先生也不在了。他们那批人现在也只有四五个了。”邓七枝是辰河高腔的市州传承人,和“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介绍起老前辈她的话沉重了很多。

 

在“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到访前三个月,辰河高腔国家级传承人向荣因病去世。作为泸溪县辰河高腔唯一一位“全堂故事”老艺人,他在2006年辰河高腔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被确定为国家级传承人。然而,令向荣遗憾地是,直至离世他也没找到传承的最佳人选。

 

“这条路走的人少了,可能就没了路。父亲一直在培养演员,寻找接班人,可情况一直不如意。”向荣的儿子向敏谦说,他们县剧团一直面临着人才缺失问题。

 

在1979年泸溪县剧团恢复后的五六年里,辰河高腔曾在艺术百花中艳丽盛放。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西方流行乐和电视节目的影响,戏曲表演市场一度萎缩,团里不少演员相继离开,剧团陷入困境,亮起了“红灯”。

 

1998年10月,县剧团受邀到法国巴黎演出一时闻名,但这并没有吸引到更多的演员入团表演辰河高腔。2003年,县剧团公开招考了6位优秀演员,但这些演员不仅要学习高腔,还承担着剧团大型晚会及文化下乡的歌舞表演。至今,剧团20余名人员有减无增。

 

然而,完成一出大型辰河高腔表演,这20人远远不够。

 

8月7日泸溪县“中元祈福节”的辰河高腔大型表演,他们邀请了所有退休的演员回团,还从辰溪找了几个外援。

 

不管是泸溪县剧团还是峒头寨业余剧团,目前他们面临的后继乏人、演员老龄化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不禁发问:“辰河高腔这条难走的路,红灯一次次亮起,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辰河高腔的继承和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京兆留厚说,“辰河高腔缺人才就没有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和观众,没有市场和观众就更是缺人投入。”

 

太美的东西不要让它散场

 

“传承者越来越少,辰河高腔频频亮起红灯,缺少了生命力。但没有观众,让辰河高腔的表演也缺少了人气和前进的动力。”“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李胜感慨道。

 

湖南科技大学“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到达泸溪县第一天时,恰逢当地举办“神秘湘西•美丽家园”大型活动。他们在泸溪浦市镇万寿宫(古戏台)第一次遇见辰河高腔。齿牙咧嘴的大花脸,闪闪发亮的真发贴片,长袍水袖戏服、厚底长筒的官靴……看演出时他们连连赞叹:“太美,太震撼。”

 

演出结束,几位老人迟迟不肯离去。这引起了“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的注意。和老者的交谈中,他们明白辰河高腔的美不仅是它的表演形式。

 

“这个戏很有特点,有剧本台词没有曲谱,用司鼔控制节奏。”84岁的姚本木老人介绍说,辰河高腔源于泸溪县浦市镇,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最经典剧目《目连救母》,有48本,要是唱完得连演7天7夜。84岁的他在8岁和12岁时完整地看过。

 

在姚本木记忆里,他小时候看辰河高腔是不能用“受欢迎”来形容,人们会忙里偷闲看、挤着人群透过缝隙看。而对于现在中青年人来说,即使难得的一年两三次唱大戏也没人挤了;即使它被称为“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中国戏剧活化石”,即使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它还是免费的。

 

赶时髦的观众不来看戏,想看戏的老人能到场的不多。的确,现在看辰河高腔的人越来越少,表演也不得不压缩时间。但戏里积淀的精神重量与文化魅力,现在几十分钟,寥寥观众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如何看得透?

 

没有错不等于没有责任

 

辰河高腔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传统的地方戏曲,观众少,是因为缺少年轻人的喜欢;学习表演的人少,也是因为年轻人没担起重任。这样一来,辰河高腔亮起红灯似乎都应该归结为是年轻人的错。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时代在变,继承困难不能都怪年轻人。”泸溪县剧团已经退休的周俊峰说,走在时代岔口,像辰河高腔的继承和发展一样,大多数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困境。这不完全是年轻人的错,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但没有错不等于没有责任。

 

“‘传承的力量’社会实践活动不正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成员严文静说,寻访辰河高腔并用拍摄记录片的方式去展现它的美丽与忧伤,是他们现在力所能及的。她说:“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一次实践活动亲自接触自己从来没去关注过得东西,也会让我了解很多感动与酸楚,我会努力尝试做些什么。”

 

泸溪县剧团正在配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着手建立辰河高腔的电子数据库,包括剧本、曲牌和腔谱等;辰河高腔的市州传承人郑敏在利用辰河高腔与流行音乐的共通点改编戏歌。

 

“对于辰河高腔的保护,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做。”在严文静和团队成员看来,类似于辰河高腔这类戏剧文化保护,大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课余生活去研究搜集资料,做好资料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可以发挥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与戏剧表演专业人士一起改编,进行“活”的传承。

 

“我们还可以筹备这样的社团,结合学校的活动去做好文化传播。只要多一个人知道,就可能多一个人关注,多一个人感兴趣,多一个人去保护甚至多一个传承演员。”严文静补充道。

 

湖南科技大学“传承的力量”团队的四位指导老师,在经历泸溪县辰河高腔的寻访后也开始反思。戏剧与民俗研究专家李跃忠建议:“辰河高腔的传承保护既要培养观众,又要培养演员,合力攻坚才能打破死循环。”

 

他分析说,传统戏剧的观众和演员缺失有一个共同点是缺少氛围。氛围没有,兴趣何以使然,责任感也就被淡化了。他认为,可以尝试让辰河高腔进校园,在当地学校开设乡土教育课程,将辰河高腔编入教材,从培养当地的学生兴趣抓起,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传承的力量”实践团队还向泸溪县相关部门建议,让辰河高腔进入旅游景区表演,既能扩大影响,也能为辰河高腔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给剧团带来一定经济收入。

 

带队老师曾志前说,辰河高腔是走由盛转衰折亡的末路?还是能找到突破口脱胎换骨,绝处逢生?谁也都不得而知。但他相信,这一行让团队的师生了解到了辰河高腔的现状,他们会发挥自己的力量为辰河高腔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新闻链接:2014年8月29日新华

http://www.hn.xinhuanet.com/2014-08/29/c_1112282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