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应用,是应用经济学学科的一贯传统与优势,也是学科的特色所在。”当记者问到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特点时,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刘友金这样总结道。
应用经济学坚持面向社会、依托社会、服务社会的宗旨,立足学科自身特色,瞄准学科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集体攻关,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围绕“应用”建学科
著名教育家郭秉文认为,“治商业学科者,不独贵具书本之学识,尤贵具实际之常识”,主张商业学科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应用经济学在建设过程中,切实把握了这句话的内涵。“应用经济学嘛,讲的就是‘应用’,我们紧紧围绕社会经济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凝炼了几个与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学科方向。”刘友金说。
作为一个老牌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应用经济学形成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等5个学科方向,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都与“三农问题”、“金融危机”、“产业提升与转型”、“区域经济”等一系列高“点击率”的词汇密切相关。
如果把学科建设比作一列高速前行的列车,那么高水平人才则是推动列车飞驰的“发动机”。所以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才,我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人才。”说到师资队伍建设,刘友金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求贤若渴”是他此时心情的最好写照。
其实,学科并不是真正的缺人,而是学科对于人才“贪心不足”。
看看学科的师资队伍就知道了——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在读博士16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6人……
“我们现在急需引进的并不是普通的博士,而是要针对目前的研究方向,引进在国内外已经有较大知名度的,能胜任学科当前科研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保证‘来则能用,用即有效’,高水平地做好我们当前紧密联系热点问题的项目。”副院长曹休宁说。
学科以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契机,大力引进在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有一定建树的高端人才,突出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了一支和谐向上、善于创新、凝聚力强的学术队伍,进一步增强了为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集体攻关”,写在学科建设规划里的一个词汇吸引了记者。“我们有湖南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我们的团队研究方向既分散又集中,尽管大家主攻领域各有不同,但都着重于紧密联系经济建设实际。”曹休宁向记者解释道。
对于学科发展来说,创新团队可谓至关重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相互间的思想交融和学术交流能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学科取得了令人睹目的成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获得省部级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566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译著1部……
“学科的成果大多是组织攻关获得的,”刘友金说,“我们历来重视集体的力量。”
着眼“应用”做学问
毫不避讳地说,社科类研究停留在教科书思维,其研究成果只限于象牙塔,是个普遍现象,而应用经济学学科则打破这一常规,走出象牙塔,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