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首页>新闻头条

培育“软环境” 建设优势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侧记

作者:邹平辉 方 成 日期:2010-04-01 浏览:44

□  本报记者  邹平辉   方  成

  登陆学校新闻网,在搜索栏里输入“法学院”,记者看到很多关于法学院学科建设的新闻——“法学院举行系列学术讲座”、“法学院在哲学专业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从学术队伍、学术交流、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培育学科建设的氛围,建立适宜科学研究的‘软环境’,是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经验。”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时,法学院院长吴畏这样跟记者说。

 科研创新人为先

  “一流的学科,是靠以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一流学科队伍支撑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吴畏看得很准、很透。

  什么是“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到很好的诠释。学科一方面广招贤才,通过外聘专家在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以高端要求引进高端人才,建设高端学科;另一方面则筑巢引凤,以优良的科研环境和和谐的人际氛围,稳定人才队伍,发挥创造潜力。

  多年来,学科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多种措施,选拔了一大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充分尊重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现已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等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这支学术过硬,能力突出的队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中,不乏“上品”、“精品”。

  拥有很多“率先”、“第一”光环的刘建武教授,他在国内率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他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国内第一部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体系来研究的专著,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的先河;他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著作一等奖;《党的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获2008年湖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对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实际应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宋元林教授,是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他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网络文化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2008年湖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高水平人才是科研出成果的必备条件,但是如何管理好、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门“学问”掌握得非常娴熟。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成长激励机制、学术合作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团队建设,打破学科门类、部门界限等现有人才组织模式的体制性障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为队伍建设基本单元,充分挖掘校内现有人才资源,建立团队考核、管理办法、分配机制、奖励机制等人才培养配套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学科已经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

  “到2015年,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占一定比例……”从学科建设规划中,我们能看出学科对学术队伍的高标准,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科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的信心。

学术交流促发展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著名科学家张文裕曾经说过:“一个研究单位的好坏,不在于出一两个人才,而在于建立一个优良的科学传统和学术环境。”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种氛围,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大学的生命和灵魂,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条件。而学术氛围形成的重要载体,就是各种学术活动。

  “新学期开学伊始,法学院陆续邀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许全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萧延中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蒋大兴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以学术报告、学术座谈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

  像这样的学术交流新闻,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比比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鲜明的观点,精彩的论辩,相异的思维,不同的角度,共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学术风景。

  这道风景来源于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和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学科通过设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实论坛,建立稳定、牢固的校内外学术交流机制,大力促进学科与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专家互聘、学者互访、联合申报研究课题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方面的合作,同时定期举办大型的国内学术会议,扩大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近几年,学科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如与中央编译局联合举办“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中南地区党史研究交流会”、 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哲学与和谐社会构建”等理论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学科与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更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风气。

  “开展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师生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吴畏知道,推进学术交流,是一个多赢举措。

  一是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通过与国内知名学者的近距离交流,加深了师生对相关学科领域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的全面把握和直观认识。二是给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与知名学者“对话”的难得机会,这无疑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增强专业素养产生积极影响。三是增进了与外界的相互了解,请来的专家都是国内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请他们来讲学,既了解了前沿知识,也宣传了学科。

  学科还根据建设需要,鼓励中青年教师出省进修,鼓励出国访学并在国外发表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加强与学科在外访学、工作人员的联系和沟通,发挥他们之所长,利用他们的便利条件为学科建设服务。

  活跃的学术交流促进了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形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基地建设展特色

  步入法学院办公室,几块锃亮的铜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我们的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法学院副院长廖加林介绍道。

  学校共有7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占了3个,几乎半壁江山。

  “研究基地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吴畏说,“研究基地对科研很重要,它既是科研创新的实验室,又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加工厂。”

  学科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和社科研究基地,瞄准思想理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把项目研究与创新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升重大项目协作攻关能力;鼓励具有创新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和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申报。

  “现有的3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既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方向的研究团队,又是一个密切合作、资源共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平台。”廖加林也很看重研究基地对科研创新的平台作用。

  下一步,学科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平台建设,形成若干个水平高、资源共享的基础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基地。到2011年,把现有的3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进一步发挥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我们学科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资。以研究基地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吴畏说。

  为了培养高素质和强能力的人才,学科按照跨学科、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构建学科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建设、主攻方向与精品课程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结合;加强和完善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

  这些制度吸引大批了优秀生源,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1篇硕士论文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就业和升学方面也有骄人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已经成为湖南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课程教学创新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怎样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有趣?湖南省高校“精彩一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喻军老师就“很有一手”:“上课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同时教学方法上独辟蹊径、不落窠臼,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研教改、坚持岗位练兵,两课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合理的学科配置,明确的学科定位,凝练的学科方向,科学的建设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凭借良好的 “软环境”,推动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