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我校将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为了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光辉历史和艰难历程,增进广大师生的爱校情感,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发校史知识,以飨读者。
湘北建设学院是建国前夕由中共长沙地委(后改名湘潭地委)创办,以培养青年知识分子,充实地方建设人才为宗旨的一所干部学校,择址于湘潭文庙(即我校雨湖校区),两年多时间,办学七期(第一期办在岳阳),培养和轮训干部7300多人。它是我们学校的源头,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光荣传统。
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所向披靡,建立新政权、建设解放区的历史重任提到了日程。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夕,党中央决定在解放军内抽调6万名干部,由“战斗队”转为“工作队”,并和老解放区抽调的干部一道组织“南下工作团”,从事开辟新区工作。中共山西晋中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组织了一支由地方干部和华北大学学员为主的5000余人的南下工作团,由中共晋中区党委书记武光同志率领随军入湘。6月15日在河南巩县组建了中共长沙地委、长沙专员公署以及湘江北八县(长沙、湘潭、岳阳、浏阳、醴陵、平江、湘阴、汨罗)的领导班子,武光同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长沙地委书记。7月20日岳阳解放,长沙地委和长沙专员公署(1952年改名为中共湘潭地委、湘潭专员公署)相继在此成立。中共长沙地委领导牢记毛主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教导,班子一组成,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培养、训练干部,决定开办一所干部学校,在湘北各地招收一些对共产党和新政权有初步认识,有基本政治觉悟并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青年,经过培训,充实到地方政权中去。学校最初拟名为“长沙专署干部学校”。武光同志上北平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了这一设想,并请主席为家乡的学校题写校名。毛主席认为“还是用建设学院好”,并亲笔题写了“建设学院”、“建设报”、“建设文工团”等名称。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弥足珍贵的手迹,包括复制件都已无法寻觅了。
中共长沙地委和长沙专员公署在南下干部团中选派精兵强将,着手建设学院的筹办。7月中旬,学院首先在刚刚解放的临湘、岳阳、平江、湘阴等县招生。因学院初创于湖南北大门岳阳,故称“湘北建设学院”,武光同志任政委,地委副书记罗其南同志任院长。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夕湖南省第一所干部学校。1949年8月18日,湘北建设学院开学了。
1949年8月5日,程潜、陈明仁将军通电起义,8月9日湘潭和平解放,地委和专署也由岳阳迁往湘潭。地委领导在选择地委和行署办公处所的同时,县城的文庙为湘北建设学院的新址,又确定了金庭、豫章、忏心、昭潭、自得等5所小学及私立的新湘中学为校舍。因为第一期在岳阳刚开办不久,便决定这里为建设学院总校,岳阳为分校,在第一期开办的同时,开始第二期的招生和教学,岳阳分校办完第一期即搬迁湘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