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建设学院从1949年8月到1951年9月,先后办了7期,培养干部7365人,满足了湘北20多个县市对干部的迫切需要,还为中央和兄弟省市以及部队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重要的是,湘北建设学院继承了延安“抗大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学,为社会,尤其是为我校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
为了提高学员对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认识,坚定革命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院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地委选拔了一批政治理论水平较高、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领导同志担任教学工作,还组织学员参与地方的中心工作。结业前夕,又深入开展思想上的自我清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广大学员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阶级观、集体观、组织纪律观和劳动观。学院副院长张泊泉同志在几十年后回忆当年学习的历史时,仍然激动不已,认为“建设学院一段学习,为坚定自己一生的革命信念,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日所受教育,至今仍在指导着自己的行动。”学员康镜秋和谭元桂结业后分配到岳阳一区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反霸,除暴安良,筹粮筹款,支援前线”的工作,被地方反动势力视为眼中钉。1950年4月3日,在西塘惨遭土匪杀害。1950年,224名学员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不少优秀学员英勇牺牲,长眠异国青山。第一期学员杨克湘,六十年代担任中共汨罗县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他坚持真理,始终认为打倒刘少奇、邓小平是错误的,备受迫害而毫不动摇。一生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广大建院学员集体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二,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院开办时,战争硝烟尚未消散,广大城乡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办学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学员们分散居住在市区的几所学校里,都是自带被窝。没有床铺,便去附近农村买来一些稻草,在教室里打地铺。一日两餐,每人每天2钱油、5钱盐,吃的粮食不少已经发霉、发黑了。粮食要自己到湘江码头去挑,煤必须自己到煤场去运。吃饭时以操坪当食堂,一缽菜放在地上,学员八人一席,自持饭缽围地而蹲。没有澡堂,就去湘江边洗澡洗衣服。听课一般集中在院部,学员每人一条小矮凳,列队坐在学坪空地上,教员则站土台上,用尽力气亮着嗓子讲课。没有教材,每人一个笔记本,边听边记录。听完课后徒步返回住地讨论或自习。
尽管环境艰苦,但学员们学习热情很高,没有谁埋三怨四。第一期学员田文在一首诗中描绘了当年的艰苦学习生活和学员们的乐观精神:“地铺同甘苦,糙米布衣裳。台阶作讲席,庭院当课堂。校风师抗大,桃李遍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