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湘潭师专)创建于1958年。她上承湘北建设学院,下启湘潭师范学院,其间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之路。
1958年7月,中共湘潭地委和湘潭专区行政公署部署学校的组建与筹备,决定在原湘北建设学院的基础上来创办师专,定名“湘潭专区师范专科学校”。文庙原为湘北建设学院本部旧址,除大成殿等建筑外,只有几栋破旧的平房,教室、桌凳、床铺都是残缺不全。参加筹建的同志继承湘北建设学院的光荣传统,发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将专署所拨的不多的经费精打细算,维修了房屋家具,添置了一些教学急需用品,在紧锣密鼓中开始招生了。到1959年,学校改名为“湘潭师范专科学校”,属省、地双重领导。在培养专科学生的同时,学校还担负起了中学教师培训和全地区函授教学的任务。1959-1961年是农村人民公社化兴办公共食堂的时期。这三年中,学校虽然没有停止招生,但是办学十分艰难。学校贯彻勤工俭学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动员全校师生大搞劳动,大办农场,开垦荒地,养猪、种菜,度过了生活上最为艰难的日子。
1962年,按照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发展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学校被调整停办。1965年秋天复办。按照当时“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精神,学校在响水公社红星大队均塘大队建立了学农基地,学生分期分批前往学习水稻的催种、育秧、栽培,吃住在农民家里。从1958年到1965年,共招生5届。直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学校被迫全面停课。
1970年,毛泽东发出“大学还是要办的”指示,并要求“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从1970年开始到文革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师专的学生和其他高校的学生一样,其共同的名字叫“工农兵学员”。在这样的背景下,湘潭师专奉命恢复在湘潭、岳阳两地区招生,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5个专业,学制仍旧为二年。为了让学员们“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校全面实行了“开门办学”。学员主要在校办农场、工厂学工、学农,也包括下乡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3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先生欣然题写校名。由郭老书写的“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校牌,悬挂于学校大门上方,并以其字体制作了“湘潭师专”的校徽,一直使用到到学校升格为湘潭师范学院。1974年6月4日,国务院下文批准恢复湘潭师范专科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学制二年。从1958年创办起到1976年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湘潭师专共培养专科学生2191人,各种短训班学员939人,函授学生4500余人。
1977年,春雷一声震天响,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终于恢复。在首届高考中,学校录取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5个专业三年制新生共400人。这些学生有着献身祖国事业的崇高使命感,求知的欲望特别强烈。因为图书资料缺乏,学生们将有限的生活费省下一部分购买书籍,相互传阅,或者抄写。学校领导因势利导,在全校开展“四风”(即校风、学风、班风和考风)建设。组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全体任课教师备课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形势”,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要求。刻苦读书之风蔚然兴起。
从1981年起,学校陆续增设政教、生物、历史、地理四个专业,达到9个专业,基本上覆盖中等教育的主要学科门类。随后,学校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的热潮,在全校建立起17个基层党支部,开展经常性的组织生活,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广大教职工通过学习,更加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1983年,中文系周士一副教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为了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学校一方面安排老师外出深造和进修学习,一方面又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从名牌大学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到1985年为止,专任教师增加到294人。与此同时,湘潭师专学术委员会诞生,中国古代科技史、英语语音、教育科学三个研究室成立,《湘潭师专学报》创办,科研工作逐步繁荣发展起来。
80年代初,学校进行了机构调整,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任命了新的领导班子,实行干部职工岗位责任制和教师职称聘任,走上了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道路,办学实力不断增强,1985年升格为湘潭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