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到商学院采访院长刘友金教授时,他刚刚结束《长株潭3+5新兴城市群建设的战略对策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演讲。该课题是200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在该项目中,刘友金将从产业链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创新、城市功能布局、行政区划等方面对长株潭3+5新兴城市群建设进行全面探索,为省委省政府破解城市群体制创新共性障碍提供决策参考。专家认为,该项目对于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及加快湖南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记者说明采访意图后,刘友金不顾劳累,娓娓道来。
近年来,商学院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拓宽产学研渠道、服务地方经济、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结合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走科学发展之路,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我校过去一贯坚持和今后必须继续坚持的基本方针。坚持和贯彻这个方针,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就必须面向社会需要办学,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要求,根据社会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切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立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科研的实用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全校师生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商学院坚决贯彻了学校的基本方针,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推进和加强学科建设进行了科学定位。刘友金说:“产学研结合不但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只有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真正的推进学科建设,真正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商学院不能只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更要进行应用研究,真正把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院推进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商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以“注重四个结合,培养四种能力”为特点的经管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注重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与学生校内模拟实习、企业现场实习环节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重教师科学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建立了一个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三是注重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结合的途径,开发了一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四是构建了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模式。学院组织学生到工厂参加金工实习,学习锉、车、铣、刨、磨、数控等工种技术,效果良好。2006年,由刘友金、廖湘岳、李红革、杨继平、张天平集体攻关的教学成果《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学科研互动,探索经管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育具有服务能力的创新团队”
商学院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怀下,统筹兼顾、科学安排,为培育一支具有服务社会能力的创新团队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
刘友金介绍说:学校领导对商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十分重视。党委书记肖国安、校长田银华多次到学院进行学科建设调研,并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两位主要校领导同时又是商学院的学术带头人和首席专家,他们多次为学院争取科研项目,并亲自带领全体教师进行学术研究。遇到重大科研项目,校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和大家共同探讨,集体攻关。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校领导和学院负责人为核心的集体攻关氛围和共同创新团队。
学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科学合理的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理论研究人员与应用技术人员相结合。科研队伍里,有来自省市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有政府机关的管理人员,有学校的老师,也有企业的人员。学科利用内部老师力量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又利用外部力量来进行实践,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求异存同与求同存异互重”的学术创新原则,鼓励“分歧的产生就是创新的萌芽”的态度,鼓励发散思维与差异化观点的存在,群策群力促创新。三是坚持“三结合”原则。学院一直将经济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相结合,将整个学科的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也将老师做项目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三结合”逐渐成为整个学科的突破点与特色。
在学校和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商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学术整体水平高的学科队伍。其中,产业经济学学科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42人,有教授10人、博士13人。在4位学术带头人中,有1人入选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选各1人。精干的学术团队已经具备服务社会经济的实力。
▲ “理论联系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
刘友金说:“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如果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就没有任何意义。”在科研实力初具规模后,商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决把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去,力求尽可能的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直接的智力支持。
第一、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鉴。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向的研究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大量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借鉴。肖国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围绕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预警问题,论证了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阐述了粮食的生产特征、供求特征、弱质特征,建立了粮食预测的傅立叶级数模型和粮食安全动态预警模型,提出了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的新思路。这一成果被中央宣传部《成果要报》全文刊载,并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等领导同志的批示。
第二、为市场经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田银华教授主编的《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配置资源的作用,对于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理论与现实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外源融资难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个“中小企业可置信度增长原理”的假设,即认为中小企业只有在增长自己可置信度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外源融资难题。按着这一思路,他认为,在网络化社会环境下,采用博弈论中的一些理论,通过中小企业互助及银行-企业-政府三方联动方式,通过加强内部结构治理和外部环境治理,可以构建一个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从而改善中小型企业的处境。这个观点得到了经济学同行的认同。
第三、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科学指导。学院把集群创新思想应用于湘潭市重点工程项目“兴建湘潭(德国)工业园”的可行性论证与建设方案设计,该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并被遴选为2004年5月随温家宝总理出访德国的招商项目;把集群创新思想应用于“万博港工业品超市”设计,受到商务部领导的高度重视;把集群创新思想应用于上市公司中联重科的战略规划,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把集群创新思想应用于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被吸纳到省政府的有关决策与政策之中。
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商学院并没有满足和止步。刘友金豪情满怀地说:“下一阶段,我们把目标瞄准了正在中兴的煤炭经济。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术团队建设,进一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者专家们的群体效应和当量效应,加大为煤炭经济服务的力度,真正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奋斗目标,争取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