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层干部扩大会议上的的讲话(要点)
一、学校合并融合情况
湖南科技大学的诞生是我们科大人的共同心声,是正确的选择,这已被现实、也将被 历史所证明。
两校合并达到了优势互补、实力相聚的目的。
(一)科大组建工作轨迹
2002年初,征求意见并提出合并筹建的请求和论证报告;
2002年6月,教育部批准筹建;
2002年9月19日,成立湖南科技大学(筹)校务委员会;
2002年11月18日,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
2003年3月1日,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审;
2003年4月16日,教育部下文同意成立湖南科技大学;
2003年6月8日,省政府下文成立湖南科技大学;
2003年7月24日,省委宣布科大党政班子;
2003年11月18日,学校成立挂牌庆典。
(二)合并融合的主要体会
两校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面临的困难有时是想象不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复杂性:
⑴两校合并,是一个由分置到合二为一的过程,存在着由分到合的矛盾;
⑵过渡期的惯性和稳定的矛盾;
⑶尊重两校办学传统与新的要求的矛盾;
⑷双重领导机构并存与统一决策指挥的矛盾。
2、艰难性:
⑴是观念的碰撞(中国人传统思想是分而不是合);
⑵是情感的冲突(情感的冲突难免,而情感的升华却很难);
⑶是利益的调整(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总是矛盾的,合并过程更是如此,两校的待遇统一就很难)。
3、长期性:
⑴合并融合过程是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⑵合并融合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融合,如名称、机构、干部、学科等;内层融合,如制度、规范、指挥、习惯等;深层融合,如情感、观念、理念、价值取向等;
⑶第一、二层次的融合已经完成,第三层次的融合正在进行,需要时间、需要过程,要逐步推进;
⑷合并融合只能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慢不得,急不得。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任务重、压力大、如履薄冰,艰难困苦。既要任劳,又要任怨。
(三)合并融合的主要做法
1、指导思想:
以融合求发展,以发展促融合。
2、主要做法:
高举科大旗帜,树立科大意识;抓住发展主旋律,以发展促进融合;稳步推进合并,积极加快融合;统一规划部署,分步组织实施。
3、前提条件:
有较好的融合基础;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较周密的工作计划;有学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4、工作过程:
2003年7月24日,省委宣布校领导班子;
2003年8月17日,机构、教学院、学科的设置调整方案及中层干部任用到位;
2003年9月1日,科大的新学期工作一切正常;
2003年9月20日,所有机构、人员、办公场所全部到位;
2003年11月8日,学校成立挂牌庆典;
2003年11月,党的基层委员会选举完成;
2003年12月8日,召开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发展规划和分配制度等;
2003年12月底,开展制度建设;
2004年6月,151个制度汇编成册。
5、主要体会:
民心民意是合并融合的基础;领导干部是合并融合的核心;纪律约束是合并融合的保证。
我们学校的合并融合工作整体推进是顺利的,合并融合后所产生的合力正在日见彰显,学校显示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两年来学校的主要工作
湖南科技大学的成立就像新生的婴儿,显示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两年来,虽然任务艰巨,压力很大,工作辛苦,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显示出合并融合后日益强盛的竞争力。两年来学校主要的工作和成绩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合并融合工作进展顺利
1、正确处理了四个关系:即融合与发展的关系;“稳”与“进”的关系;历史情感与科大情感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2、基本做到了思想不乱,人员不散,情感相融,秩序井然。
(二)学校竞争力明显增强
湖南科技大学占地面积3100余亩,建筑面积62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亿多元,仪器设备1.3亿多元,教学、科研、生活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校园里楼阁相望,错落有致,佳木葱笼,绿茵遍地,湖光掩映,鸟语花香,是学者治学育人、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多名。设有19个教学院,25个研究所,拥有17个硕士点。有65个本科专业,分属理、工、文、史、法、经、管和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有106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示范性基础实验室2个。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7个国家管理专业,9个省级重点专业,9门省级优秀课程。目前,学校在全国高校中,工学排名92位,居湖南省内第3位;理学排名88位,居湖南省内第5位;文学排名103位,居湖南省内第5位。
(三)科大办学格局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建立
主要体现在“领导班子建设坚强有力”、“办学思路逐步明晰统一”、“制度建设卓有成效”等三个方面:`
1、班子建设坚强有力: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建设一个团结务实、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学校的关键。学校党委和行政重视理论学习,规范工作程序,坚持依法治校,努力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能力,真正做到了党政分工、集体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了党政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
2、办学思路逐步明晰和统一(略)。
3、制度建设卓有成效。学校一成立就把制度建设作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制度建设领导小组,组成专门班子,充分酝酿,召开各类座谈会,现已出台了151个制度,为依法治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师资队伍状况逐步改善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师资的质和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学校共引进各类人才200余人,其中教授、博士或硕士占60%。去年晋升教授18人,今年的职评工作中学校又有32位同志晋升教授,基本上缓解了教师紧缺的矛盾。现在,学校教职工2415人,其中专任教师1442人,教授138人,副高职称人员近6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00多人。2003年杨鹏程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名师,2004年省“121人才工程”的评选,我校被评为一层次人才有2人:肖国安、刘德顺,二层次有3人:曹晨忠、刘友金、王卫军,三层次有10人。2004年9月,杨鹏程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钟新谷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五)学科建设显现喜人局面
学校加强了学科建设力度,2004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通过专家评审;古代文学和机械设计与理论列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备健康维护中心被列为全省重点实验室;电工电子和基础化学被列为全省示范性基础实验室;分子构效实验室被评为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古代文学人类学和改革理论与实践被确定为湖南省文科基地;目前,学校正在积极争取同等学历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申报博士授权单位。
(六)教学秩序稳定
1、进行专业调整和专业计划的修定;
2、健全教学管理体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3、以迎接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4、教研成果突出,2003年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2004年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连续两年获一、二等奖各一项。在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居全国307所参赛高校中的并列第25位。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电子设计、建筑设计、英语演讲等比赛中,也获得了优异成绩。
(七)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1、科研项目
2、科研获奖
(1) 获2003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获2004年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四等奖7项。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2项,出版专著275部,公开发表论文4500篇,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95篇,被《EI》收录的论文数1999-2001年分别位居全国高校的58、64、44位。
(八)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新土地1012亩,扩大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九)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师生员工的生活工作条件逐步改善。
学校投入30万元进行北校区的路灯改造;投入144万元新建了北校区4号变电站;投入82万元新建了北校区6吨锅炉;投入20万元新建了雨湖校区的2吨锅炉;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北校区网络;投入120万元改造了南校区的北广场;投入10万元改造南校区的有线电视等;投入150多万改善教学院办公条件(人文、数学、物理、教育、外语、建筑、法学院)等。
2、教学用房增加。 新学生公寓3栋,博教楼3栋;已立项的6栋教学实验楼已有3栋开工(综合教学楼,现代测试中心、工业实践中心),另3栋正在设计(工业实践中心、科技大楼、计算机大楼)。
3、2004年投4000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投入700万元采购图书资料。
(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建立健全了政治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学校出现了“人心齐,人气旺,发展快”的良好局面。
2004年3月,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2004年4月,学校被评为省级绿化园林式单位;
2004年6月,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高校;
2004年7月,学校召开了庆七一表彰大会。
三、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一)形势
1、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目前,高等学校各类在校学生数达1600万人,包括成教、网大、电大,录取率超过59%。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数900万人,毛入学率达15%。研究生在校5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被公认为跨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现大学在校生平均数6700人,生师比19∶1。
全国硕士、博士点授权单位728个,其中高等学校408所,很多学院都有硕士、博士点,有博士点的单位312个,其中高校245个。
2、大发展时代必定是“群雄逐鹿”的时代
(1)大调整已进入尾声:
大学→“211”(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进入“211”工程)
学院→大学(单科性学院调查、发展为科性、综合型大学)
专科→本科(专科升格为本科)
中专→职院(中专升格为职院)
我国目前具有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不含港、澳、台地区)1451所,其中本科院校679所,高职院校821所。国际一流的大学有北大、清华2所;国内一流,国际较高水平的大学有7所;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学校现在还有90多所,以大学冠名的学校有265所。
(2)大竞争已悄然开始: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已民实现了四个转化,即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由学科膨胀到结构优化;由层次提高到体现特色;由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等。
3、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再是过去那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状况,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当今高校必须履行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无论是人才培养,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4、政府、学校、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高校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依法自主办学。《高教法》明确规定,高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学生应当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服务对象,服务的主体。
5、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一时适应不了这一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6、民办教育对公办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
我国高校体制已走向多元化,民办学校、社会力量办学、企业办学越来越多,来势也越来越好。民办高等教育尽管它还处于“婴儿”或“幼儿”状态,但是它的办学机制灵活,它是具有良好基因的“婴儿”,将会茁壮成长,只要国家政策调整(如税收政策),就会给我们公办高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二)困难
学校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方面的困难;
1、与名牌大学的积累与投入不同,但要平等竞争的矛盾
2、人们思想观念与竞争形势的矛盾
3、财政压力日趋增大
(1) 新的科大是在负债的基础上起步的;
(2)政府拨款的不公平性;
(3)学生欠款逐渐增多;
(4)政府对收费控制严格;
(5)大家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津贴、条件、职务消费等);
(6)迎接评估建设任务重(征地、教学用房、设备、图书、条件)。
4、基础比较脆弱,申报博士点难度很大(师资、学科、科研、质量等方面都亟待充实和提高)
四、学校今后的工作思路
两校合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是考验和挑战。
科大不是两校简单的叠加或拼凑,而应该是实质性的融合与升华,应有更快的发展,更大的提高。
湖南科技大学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应该认真思考和抓好一个问题“建设怎样的科大,怎样建设好科大”。包括:新的办学理念、新的办学思路、新的办学机制。
(一)工作方针是“改革、提高、质量、特色”:
改革:即转变观念,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运行机制。
提高:即提高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质量: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特色:即彰显办学特色、改革是动力、提高是目的、质量是根本、特色是生命。
要坚持以“提高”总揽学校工作的全局。
(二)“21工程”的主要内容:
1.树立一个目标:“省属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
2.明确二个定位:
(1)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2)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3.建设三个基地:
(1)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2)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
(3)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或实现三个并重:教学与科研、文理工多学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
4.抓住四个重点:
(1)教育质量;
(2)队伍建设;
(3)学科建设;
(4)校园文化。
5.处理五个关系:
(1)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2)遵循教育规律与遵循市场规律的关系;
(3)严与宽的关系;
(4)德与才的关系;
(5)党风与学风的关系。
6.落实六条措施:
(1)以人为本,依靠群众;
(2)依法治校,科学管理;
(3)从严治校,严谨治学;
(4)强化科研,提高水平;
(5)艰苦奋斗,勤俭办学;
(6)立足长远,稳健发展。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核心竞争力 → 人才 → 学科、经费 → 理念、学风、管理 → 功能、质量、特色、社会影响力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发展的宏观性;二是发展的持续性;三是发展的整体性;四是发展的目的性。发展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
(四)发展步骤:
2005年,学校完成深层次融合,基本建立大学的办学格局;
2007年,力争博士点零的突破,少量学科进入省内一流;
2010年,力争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基本实现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