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70周年校庆 他们在现场

作者:文/韩薇 李凌蕴 张惠博 曾珍 宗伟芳 申雪莹 图/卢权隆 朱思韩 各学院供图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9-11-04 浏览:557


 

11月2日-3日,各地校友纷纷赶回学校共庆学校办学70周年校庆。大家回到曾经工作和学习的地方重温往日时光,与恩师共叙往日情谊。

 

不忘初心,铭记母校情

 

11月初的科大校园,锣鼓喧天。在母校迎来七十华诞之际,吴立强与旧日同窗们从四方归来、喜相逢,一群人欢聚一堂正聊得起劲。简单的黑框眼镜,一袭笔挺的西装,整个人高而清瘦,吴立强笑起来如坐春风。

 

2008年来到我校的吴立强就读于人文学院新闻专业,并随后加入了大学生通讯社。在我校学习了丰富的摄影知识,热衷于摄影的他购买了数码相机,用照片记录起了生活的瞬间。“但还不够,那时候我就想,摄影不应该只是自己的娱乐,要更有意义。”于是,吴立强和他的朋友李进一商量,两人背起重达四十斤、高约一米的登山包就来到了云贵两省的偏远山区为贫困家庭免费拍全家福。2011年9月,他还前往湖南涟源为山区留守儿童拍照,并帮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十岁男孩李小红筹集治疗资金。毕业后的他,从事过报社行业,但为了自己的初心,他又背上行囊,加入了慈善基金会。关注退伍老兵,来到缅甸拍摄远征军,为留守老人拍照……吴立强一直怀揣着他在我校时最初的愿景,“做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再次回到母校,吴立强带着妻子和孩子又一次踏上了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湖南科技大学。在我校校友签名墙前,他与同是我校毕业的妻子分别亲着儿子的脸颊,一家三口洋溢着幸福。看完校庆庆典,牵起妻儿,一家三口重新走过当初的教学楼,拜访教导过他们的班主任和教师,走过曾经在科大生活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

 

“大学四年的时光很美好,很适合让大家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从不现实到现实,只有一步之遥,当我们付诸行动,不现实也就成了现实。”吴立强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时谈到。背上行囊,扛上相机,一路至诚致志,一路收获触碰未知的惊喜,不忘初心,探索着远方。

 

经历了五个多小时的车程,阔别学校15载的1999级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刘志常从浙江杭州回到我校。自2003年从我校毕业后,他先后在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西北大学进行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位研究。2018年9月起,刘志常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超分子有机功能组装体实验室组长。“母校的变化很大,”看到我校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刘志常感叹道:“和当初相比,学校增加了许多新的建筑,内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校园风气也愈发的蓬勃向上。可以看出,母校正在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

 

歌声嘹亮,舞姿曼妙。在我校办学七十周年创新发展大会的文艺汇演的看台席里,刘志常正襟危坐、神色认真的观看演出,以自己的方式向每一位表演者致以敬意。受到现场热烈氛围的影响,刘志常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学校观看演出的经历。“那时刚好是千禧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点。也像现在一样,学校准备了一场大型的演出来庆祝。”回忆起过去往事,他的脸上泛起了笑意。刘志常讲道:“很感谢母校在大学四年对我的栽培。四年里接受的教育、积累的经验基础,为我之后的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的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祝愿母校能够越办越强,争创双一流。

 

重返校园,心系母校发展

 

“每年考研放榜时,我都会看中山大学有没有科大的学弟学妹们。”1992级化学与化工学院校友巢晖说道。如今他任职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已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5项。

 

11月2日上午他特地回到老校区,去看曾经的校园。下午,在参加化学化工学院的座谈会时,他表示对重新回到母校、见到熟悉的面孔表示非常开心和激动,“曾经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方面都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躺在安乐窝,要勇于挑战自己,“考研不易,那样在以后面对更多挑战时,你才不会畏惧。我也期待在中山大学见到更多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他感叹道,无论走到哪里,对母校的情怀不会改变,都心系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当看到七条‘龙’舞动时,我的心情激动无比。翻腾跳跃的舞龙象征着70年风雨中的科大不断砥砺前行。” 创新发展大会的嘉宾席上,2011级机电工程学院校友李晨双手交叉托腮认真地观看着校庆演出。时隔四年重返校园,当看到焕然一新的母校,他不禁感慨道:“科大现在无论是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越来越好了,为蒸蒸日上的科大感到自豪。”

 

紧握着昔日恩师的手,道不尽的是感恩之情。李晨表示,难以忘怀的是在大学创业期间老师耐心的指导,“在家人朋友都不是很支持自己创业的情况下,是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带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校友签到处,李晨与恩师合影留恋,定格那一份感恩。

 

从大二开始创业,李晨敢想敢做,着眼于英语口语培训,创立TBE说吧,开辟了“教育+”的全新商业模式,走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引领中国大学生培训向更实用方向发展的道路。庆典结束后,李晨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大学期间的创业故事,“当时,在很多学校还不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情况下,科大给予了我许许多多帮助,科大那份独有的包容创新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谈及母校的对自己恩情,李晨语气里满是感动。将最美的时光用于拼搏奋斗,可能是他给母校最诚挚的回礼。

 

谱写峥嵘岁月,见证母校成长

 

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抗日老兵、离休干部张耀民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庆典现场,已经95岁高龄的他依旧精神矍铄,不时为精彩的表演鼓掌。湘江之滨聚英才,峥嵘岁月写春秋。张耀民自1949年便来到湘潭,从当年“头顶青天,脚下黄沙一片”,到现在莲叶田田,明湖水碧,作为我校建设的先驱者,张耀民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强不息、矢志不移的精神。

 

此次返校,他带来了宝贵的领导回忆录,里面记录了早期我校校长、政委等领导的办学经验。此外,张耀民曾担任湘北建设学院《建设报》主编,他抚摸着湘北建设学院的徽章,笑着说道:“办一期报纸需要两个月,总共七期的《建设报》,我负责了五期。”他是科大一路走来的见证者和建功者。

 

“我为科大骄傲,我希望科大能越办越好!”他激动地说道。

 

“非常高兴,非常荣幸能参加、见证学校70周年庆典,100周年我还来参加!那时候我才114岁!”全国道德模范、我校人文学院退休老教师夏昭炎激动的说道。退休后的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赤脚教授”但他却说“现在的农村,我有好多都不懂,别人说我是教授,其实我是来‘受教’的。”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是光荣的,能够培养许多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让他感到非常的荣幸和自豪。

 

“希望未来的青年教师越来越有状态,能够培养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夏昭炎对青年教师寄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