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中央宣讲团成员施芝鸿来校出席全国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并作主题报告

作者:文/唐佳海 李玉丹 郑冬梅 图/戴如彦 周华良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日期:2017-11-26 浏览:108


    2017年11月26日至27日,由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编辑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和我校共同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研讨会在湖南湘潭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应邀作主题报告。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肖君华,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刘书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主编阎志坚,《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李菱先后致辞。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湖南科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肖君华、刘书华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校党委书记刘德顺致欢迎辞。研讨会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廖湘岳主持。
   
    施芝鸿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报告。施芝鸿在介绍党的十九大盛况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1)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的大会主题和十九大报告标题蕴涵的深邃厚重的历史内容和现实意义;(2)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问题;(3)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4)深刻领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5)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6)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建工作总要求、总布局和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施芝鸿最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历史性成就,就是确立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最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主题报告会由《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李菱主持。

    在专家发言阶段,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颜吾佴,湖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建武,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向军,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柳礼泉,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向东,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理院长肖铁岩,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宏波,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淑东,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姜迎春,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艳,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向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青松,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段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蒋占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克全,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腊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学利,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先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静,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华,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帆,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锦刚等30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体会作了大会发言。《红旗文稿》总编辑刘玉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查朱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大禹分别主持了三个阶段的专家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怀友作大会总结。

    大会发言专家从不同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并从学术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和网络传播等方面,对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传播者、教育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自觉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全国70多家学术机构、宣传部门、高校学工部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三进”工作将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