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朗朗诵读声从文科楼B4-1学术报告厅传出来,在场师生和主讲人一起沉浸在苏轼作品的音韵之美中。4月20日晚七点,我校人文大家讲坛邀请美国休斯顿大学客座教授木斋分享如何解读苏轼,人文学院师生及部分文学爱好者到场聆听。
“台湾的企业家和学生非常热爱苏东坡,甚至达到了准宗教的程度。”木斋以自己在台湾讲学的经历引入,指出苏东坡对当代人影响重大,其写作风格摆脱了过去依靠意向写作的方式,为现代诗的出现打下基础,并与世界接轨。但在他看来,热爱苏轼的人很多,可古往今来,能真正读懂苏轼的人却很少。围绕苏东坡的奇妙人生、如何理解其作品内涵以及如何解读苏轼其人,木斋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从学术角度看,苏东坡的奇妙人生“神奇”在他刚好生活在一个适合科考的年代,“神奇”在他的诗预言了乌台诗案的遭遇,也“神奇”在被贬谪后依旧“六无而不改其乐”。木斋指出,人们对苏东坡的理解通常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其人、二是其诗、三是其词。以他的词来说,一般人都认为苏词属于豪放派,然而豪放仅仅是苏东坡词的外在形态,并非其本质特征。木斋介绍,苏轼是一个具有“野性”的人,与陶渊明肉体上的隐逸不同,他的“野性”与归隐在于精神层面。
在讲到苏轼的作品时,木斋着重阐释了苏轼独特的写作态度。“苏轼写诗词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愉悦自身,也正是这样的态度,他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以诗词为美,以诗词为乐。”木斋通过苏东坡诗歌所具有的特点启发大家,写诗就是要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日常生活之事正是诗歌的素材。
交流互动环节,在场观众踊跃提问。“您之前提到,在研究学问时要有‘颠覆’的观念,那我们该如何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做到您所说的‘颠覆’呢?”15级人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刘嘉翎迫不及待地提问道。“首先是不可有故作高明的心态,其次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发现问题要勇于颠覆。大家要明白,每一次创造都是痛苦的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沉迷你所研究的事物,达到忘我的状态,才能投入地思考,从而做到颠覆。”
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娜在讲座后感慨道:“这次讲座收获颇丰,以前一直都很喜欢苏轼,听了今天的讲座,对苏轼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木斋教授讲的颠覆问题,对我有很大的启迪。”
新闻链接:
木斋,原名王洪。美国休斯顿大学客座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副会长。1968年知青下乡,1983以中学学历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师从苏轼研究专家朱靖华先生学习古代文学。著有《宋代体演变史》、《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古词发生史》等著作。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