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卢立伟教授课题组在镁合金成形与加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冶金工程领域TOP期刊

结构材料轻量化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着力点。镁合金作为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和“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在航天、军工、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成形与加工镁合金强韧性偏低,极大地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因此,开发成形新工艺、加工新方法制备高强韧镁合金对于实现其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


近期,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卢立伟教授课题组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湘潭大学合作冶金工程领域TOP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中科院SCI一区IF:5.234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Effects of cryogenic treatment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Z31 magnesium alloy rolled at different paths”,采用变路径轧制+深冷处理新工艺显著改善了镁合金力学性能。我校2019级研究生车波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卢立伟教授和马旻博士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4362 & 5197520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2019JJ30010)等资助


本研究借助EBSD和TEM等测试技术研究了新工艺对晶粒、第二相、织构、位错、孪晶等纳微组织的影响机理,并阐明了纳微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通过新工艺可有效调控镁合金纳微组织,如{10-12}拉伸孪晶、{10-11}压缩孪晶、{10-12}-{10-11}双孪晶、Mg17Al12相和Al8Mn5相、激活锥面滑移、弱化{0001}<11-20>基面织构强度等。与传统热轧相比,45°变路径热轧+深冷处理可将镁合金抗拉强度提高~18.4%,伸长率显著增加~87.0%。该研究为高效低成本加工高强韧镁合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于促进镁合金的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片1_副本.png

图1. 加工工艺示意图、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变形机理分析图

论文链接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509321017378.


新闻链接:

卢立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金属智库杯”冶金优青,湖南省首届优青,省青年骨干教师,校高层次人才“学术带头人”。现任轻金属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负责人。兼任国家重大xxx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科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评审专家、山东等省市基金评审专家、《J Magnes Alloy》、《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和《有色金属智库》认证专家等。


长期从事钢、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加工制造成形工艺、微纳结构与性能调控机理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项目10余项;主持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优秀青年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等10余项;近年来在《Scripta Mater》、《J Magnes Alloy》和《Mater Sci Eng A》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参与起草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团体标准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在相关工程领域获得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