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教授应邀来我校开展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改革”讲座,副校长刘友金出席,商学院负责人及相关师生代表到场聆听。
吕政主要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涵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原因、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农业和农村的改革四个要点来讲解。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 “供给侧改革”一词。此后,“供给侧改革”成为了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这一概念也成为了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吕政说,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继续下去了。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呢?吕政认为有六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的变化决定的;二是我国经济刺激需求面临的矛盾所决定的;三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面临的主要矛盾,供给侧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问题决定的;四是流通成本高抬高了商品终端价格;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六是有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实现了从全面短缺向世界工业生产大国的转变,可以说,中国经济供给侧总量赶超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吕政说:“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益,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吕政强调,“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宽。”因此,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和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第二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建立协调、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深刻分析,吕政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着重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 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刘友金表示,吕政教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改”切入,全方面地阐释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涵义,同时用不同的角度呈现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举措,眼光之独到,思考之全面,值得在座的师生们学习。
新闻链接:
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1945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管理》杂志主编,兼任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