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科大聚焦】四十年变迁 校运在成长

作者:文/温维娜 肖雅迪 彭澎 陈姣玉 曾莹 肖玉婷 李继荣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5-10-30 浏览:65




    10月29日上午8时,《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校长李伯超宣布校运会正式开幕;

    12时39分,网友“小青春,无限坑”也在空间中写下“第三次了”并以14个看着有点惊悚的感叹号来纪念自己第三年的校运生活;

    10月30日16时51分,网友“空”转载了自己学院4*100米决赛成员的照片……记录成为90后的我们共享校运的方式。

    校运在进行,岁月在流逝,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几乎每年都会如期而至的降雨魔咒,科大的校运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在不同年代里,又有着怎样的时代烙印?

8090年代:旧田径场就是科大校运会的“雅典”

    时光倒退回1989年,王伟清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后来到学校,从这一年开始,成为见证科大成长的一员。参加“旱地龙舟”时,他一直笑呵呵的,像孩子一样和教育学院的其他老师一起做着赛前热身和策略讨论。

    看着盛况愈热的校运会,王伟清回忆起20多岁时的自己,初来学校工作,带点毛头小子的冲劲,第一次报名校运会就选了5000米长跑。那个时候教师比赛也是竞技类项目,他依稀记得自己穿着老牌上海回力运动鞋在北区旧田径场上热身。“当年还取得了全校第二的成绩。”回想起年少轻狂的自己,王伟清眉眼中都带着自豪。

    信息学院的沈洪远是在1983年来到我校的,那个时候学校举行校运会,大家都会搬着凳子坐在田径场边上,几百人的盛典依旧是热闹非凡。“没有空气棒,没有手拍,我们就是纯呐喊。”沈洪远笑嘻嘻地回忆着。

    二三十年前的这个时候,现任保卫处处长的朱理哲也在南区旧田径场上。同样是这样一个阴雨天,田径场的赛道上铺满了用来遮住湿滑赛道的炉渣。虽可以防滑,但不小心摔倒了,擦到地上的皮肤立马溢血。回忆到这里,朱理哲下意识摸摸自己的左胳膊。年少时的赛跑让他也曾痛并快乐着。

00年代:加油助威全靠DIY

    4年本科生活、3年研究生时光、1年任教经历,今年,是潇湘学院老师赵文静在科大的第九年。每一年,赵文静都看着新田径场上举行着一年一度的盛典,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鼓声喧天的氛围却一直没变过。

    “那个时候没有拉赞助,也没有空气棒,我们全靠自己给运动员加油。”赵文静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出波浪状,“那个时候一个班接着一个班,整个运动场的看台上就像一个人海波浪。”那个时候大家用最直击眼球的方式,活跃着赛场气氛。

    法学院辅导员伍安来科大四年了,每一年他都会参加教师趣味运动会。看着大家手里挥舞着空气棒,伍安想起,当年在自己母校的校运会上,大家都是用喝过水的矿泉水瓶子里面装上沙子和石头来呐喊助威。石子撞着空瓶子发出呜啦啦的沉闷撞击声,像极了现在空气棒发出的声音。

10微时代:两“微”一企鹅 三大平台全面直播校运会

    相比于70、80年代的人们,现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例如QQ空间发说说、微信朋友圈、微博更新动态来分享自己的心情。校运会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狂欢,而是所有人的盛典。

    大学生通讯社的官方微博在29日上午10点5分和科大的同学一起通过微博直播“太极”开幕式,“建一爱我我爱建一”发微博和自己的朋友们说:“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打太极,竟然还是萌萌哒的老师们。”有人回复调侃说:“科大的老师真是多才多艺。”在微博上,没有秩序的限制,校运会似乎更加诙谐幽默。

    微友“白牙齿”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下了“校运盛会,机智校园记者修炼手记。”记录下自己全程跟踪采访男子3000米冠军时以送衣服为由顺利换到联系方式的趣事。

    “4*100 第一” 10月30日上午12点57分,商学院13级大三学生李杰在自己的空间发表了一条说说。这一次,他和他的队友们经过默契的配合最终获得了男子4*100米接力跑的冠军。李杰已经大三,三年来他在每届校运会的冠军奖台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三年的比赛,李杰一直信奉教练对他说的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运动准则: “失败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个,而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