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辰河高腔美丽的背后为何多担忧?
继去年对辰河高腔调研后,8月21日-28日,我校“传承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一行12人再次前往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怀化市辰溪县和沅陵县,进行了一星期的走访调查。他们通过现场采访、问卷调查等途径,深入民间寻访辰河高腔,挖掘辰河高腔传递的内涵,探究辰河高腔对当地的影响力。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人文学院组织。
高腔魅力散光芒
在泸溪县调研第一天,正值“中国泸溪•浦市中元节”,三星背景图、青苔石板、红漆桌椅……一场古色古香的辰河高腔表演在浦市镇万寿宫(古戏台)进行,吸引了不少当地人观演。“高腔音域高昂,故事简单有趣,贴近人们生活,我们这些老戏迷都十分爱看。”一位耄耋老人操着一口方言说道。
辰河高腔已有5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泸溪、辰溪、溆浦及沅陵等大湘西境内,早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它主要传递着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等思想,语言本土化,形式多样,而深受当地人喜爱。
身着粉红戏服的20位小姑娘在荷花的衬托下惟妙惟肖地唱着辰河高腔经典剧目《懒画眉》,14岁的她们一颦一笑,步伐轻盈,有模有样,赢得在场万名观众的欢呼。“没有啊,高腔有种特殊的魅力,流行歌曲唱不出那种感觉。”团队宣传组成员沈顾佳询问小演员们是否更喜欢TFboys的歌,却得到了意外而欣慰的回答。
美丽背后有忧伤
“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我渐渐喜爱上极富美韵和内涵的高腔,可越深入研究也就越忧伤。”团队负责人之一邝永健感慨道,在走访了辰河高腔剧团、非遗办公室、文化局等地方,采访大量当地群众后,他发现高腔面临的现状远比自己初想的要糟糕得多。
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演员青黄不接;市场的发展,县政府的支持度降低;每月仅900元工资,演员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辰河高腔国家级传承人陈刚的儿子也曾在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学习,他告诉记者自己也很喜欢高腔,但迫于生活压力,最终选择放弃而转业。
目前高腔只有三个专业剧团,能熟练掌握高腔演唱、吹打的人寥寥。表演的场次也大大压缩,除了政府规定的每年“送戏下乡”,只有在每年重大节日和红白喜事时进行演出,观众较少,以老年人为主。
传承路上多担忧
为了更好地传承高腔,辰河高腔传奇所正整理剧本资料并数字化,以建成辰河高腔数据库;将辰河高腔视频化,方便传承和演员自身的学习;改编及创新一些剧目,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在泸溪县思源实验学校试点开展辰河高腔兴趣班,培养和储备人才。每周2节课学习时间,学校拟定下学期增加一倍的高腔课程,以满足学生们学习高腔的兴趣。
“我们时常感觉在孤军奋战,政府、社会对高腔及剧团的关注不够。”泸溪县辰河高腔传习所副所长向敏谦说,他们需要一些退休老艺人的合理建议,希望得到有经验的人来指导和帮助。
相比于泸溪县、辰溪县辰河高腔发展情况,目前沅陵只有老年大学有十几个高腔演员,平均年龄在65岁。她们中有人唱了一辈子高腔,有人学了两三年,但她们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高腔唱下去。可她们一路却未得到应有的支持,“她们告诉我只能靠‘化缘’来支撑演出,服装是靠以前积累的关系要来的。”团队文字组成员秦文玉说,传承的路上这些老演员们什么都不怕,最怕的就是领导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嘴巴”上。
“目前沅陵能熟练唱高腔的只有我们两个了,县里支持力度不够,也没人想学,我们很是担忧。”沅陵老年大学杨德英说。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0731-58290394
邮政编码 411201
联系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桃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