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题为《“海牛”试水 迈向深蓝》通讯,关注由我校担任主持单位、万步炎教授带队的我国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项目——“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据悉,“海牛”预计5月初在青岛黄海和南海试水。海试一旦成功,我国在此项技术上将超越俄日等国,与美德澳三国并驾齐驱。”
无论是相较其他三个国家研制出的50米以深深海钻机,还是相较自己研制并在我国已投入使用的20米深海钻机,“海牛”拥有5个“牛”点,具体表现在操控、体重、功能、效率、价格上。
“海牛”整机自动控制水平较高,对操作工人的技能培训要求低。整机的重量仅为8.3吨,而国外超过50米深度的钻机,重量都在10吨以上,而节省的重量意味着“海牛”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海牛”不仅可以用来钻孔取芯,还可以原位探测岩石的电阻率、孔隙率,以及给孔内周边岩石拍照等。原位探测,其结果较取芯送实验室测试更为准确。“海牛”不仅可钻硬岩还可以用来钻取稀软的海底沉积物。
万步炎感到最为自豪的,是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的“绳索取芯”关键技术。同样打60米孔,以前需要4—5天时间,现在可缩短为20多小时,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一旦“海牛”海试通过,这样的国产化装备,价格就可以比进口设备降低一半至2/3。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底钻机的最大钻孔深度能力仅为200米,而海底钻机的保压取芯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完全成功。如果能够研制成功,将这种海底保压钻机系统应用于我国南海或东海可燃冰取样,无疑是我国可燃冰勘探的巨大成就与进展,将有力推动我国可燃冰勘探事业与技术发展。
新闻链接:2015年5月03日《科技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