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素的办公室里,只陈列着一台电脑、几张椅子及两个书柜。李建生说,“教师就是要教学。如果功利心太重,一味为己谋私利,忽视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这样当教师,不合格。”
本网新开栏目《教师加速度》,4月30日上线以来,迅即在师生间引发热议。第一期首推奉献教师——廖君湘,在人文学院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有学生说,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的朝气,也有人说,在浮躁喧哗的社会里,他正言传身教着一种释怀的生活。
总有一些人愿意用阅读来代替道听途说,用思考来代替盲目跟随,用身体力行来代替理想破灭。“加速度”由大学生通讯社年轻记者采写,全媒体推送、展播。
而这正符合我们不悔的初衷:去打捞一种喧嚣之外,一股为国家、为民族拼命硬干、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
诚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我们“教师加速度”的队伍,聚焦学校最为重要的“神经末梢”,愿“红烛”闪耀这个时代。
本期“教师加速度”推出第二位奉献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副教授李建生。
【名片】
李建生,教育学系副教授,教育学院前副院长。研究教改,先后主持过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办杂志《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也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979年于湘潭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战斗在教育一线已有36年。教学信条:“寓教学于课堂内外,寓教学于生活之中。”
【故事】
“做一个好的班主任,你需要做到‘三个一’:读好一本书;全面地访谈一个班主任;对班上同学做一次关于班级管理的调查。只要做到,你就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李建生这样概括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课
5月5日,一个温暖的午后。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了李建生副教授。见到记者,他和蔼而亲切地招呼记者,仿佛自己不是一个准备退休的老教师,而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孩童。
李建生是个十分有原则的人:不会告诉学生自己的基本信息,不接受任何学生、家长请吃饭,送礼等;然而,他却视学生为己出,待如儿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尽最大可能去帮助学生。
2000级曾德强来校报到时,出身贫寒的他交不起学费。李建生了解情况后,便借钱替他交了学费。2004届教育学专业张志伟,考研失利,一度情绪低落,他主动找来学生谈心。最终,在他的推荐帮助下,张志伟被招聘到省重点中学——醴陵市第二中学。
李建生还十分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为师,先看师德、人格,再看教学方法与艺术。言传身教,正是如此。”也因此,不少学生毕业多年后仍记得这位老教授。
五四青年节,他没闲着。不少离校已一二十年的学生纷纷从教育单位赶回学校看望他。大学四年,李建生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始终坚信:教育就是充满‘爱’的事业,同时‘爱又是相互的’,因此教师只有满腔热情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爱母校。”
他是一个享受教学过程的人,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于中。70年代末,他初为人师,学校办学条件很不理想。但他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白天上课,晚上下寝室辅导答题;带学生实习,与他们同吃同住两个月。
“教学的过程决不能短斤少两。”这是他的教学态度,也是他的教学责任观。他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价占总评价水平的70%,平时督促学生一定要完成作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建生的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每当他开始上一门课,他总会公布自己的电话、QQ、微信、邮箱,以便“贴紧”学生,有问必答,了解学生的需要,反复的修改自己的讲义,课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他这样概括自己的教学方法。
“上李老师的课十分舒服。他从不高屋建瓴,会结合实际剖析知识点,把看似呆板的知识讲得津津有味。他提醒着我们师范生不能过于注重教学技能,应该从知识层面加深积累。”2012级教育学学生汤思维这样评价李建生的上课艺术。
谈到退休之后的打算,李建生打算回到湖南醴陵老家,为当地的教学事业出一份力:“那边的中小学校,教学设备、师资水平还比较落后。我打算退休后致力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水平。”
“您是打算一身为教?”记者问。“是的,离开教学,离开热爱的岗位,我的人生无从谈起。”说到这里,老教授眼框微微湿润,旋即报以一笑。他说,看着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其他岗位上教书育人,很自豪也很幸福,这更是件温暖人心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