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科大聚焦】晒晒不同时代大学新生的入学行囊

作者:文\李一凡 肖体文 辛玲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4-09-06 浏览:103

 
    9
月,学校迎来迎新大潮,带上理想和憧憬,新生们纷纷来校报到,踏上新的征程。今年,我校新生遍布全国31个省、市、州和自治区,人数高达8000多人。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校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我们不禁想问,不同年代里,又有着怎样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入学行囊中又增添了什么东西?

    连日来,记者兵分三路,采访了各个年代大学生们,打开他们的入学行囊,探寻时代变迁中的“报到入学季”。

    80年代:背被子、拎水瓶上大学
    采访对象:1984级校友彭兵

    把时间的镜头调回1985年8月份的最后一天,17岁的彭兵从怀化一个名叫辰溪的小镇到湘潭工学院(我校前身之一)报到,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湘西大山,也是第一次乘坐绿皮火车。

    飞机是什么?是彭兵脑海中的模糊概念,“大学四年下来,没有听说谁坐飞机返校,简直是做梦。”

    “那时候上大学不用交学费,开学装备是全国各地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的被子、暖水瓶……”彭兵说,那时的大学寝室只提供一张板床,20平米的寝室要住上8个人,因为是上下床铺,“上面的人翻身晃动一下床,下面就会吃一嘴木屑。”对比现在的生活,他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很幸福,“那会儿大学生当中,连块手表都及其罕见,更别提手机、电脑了。”


    彭兵告诉记者,上大学那会自己每学期的生活费大约在100元,因为学校会发饭票补助,大学里最大的开销就是买日用品和同学聚会。

   
“因为我们大多都是从外地过来上学的,周末的时候,也会和同学一起去公园逛逛,那时候公园还是要收门票的,来往车费和门票也是一笔花费。”

    90年代:宿管阿姨的“全民电话”
    采访对象:1993级校友曾小鹂

    时针指向1993年9月,现为教师身份的曾小鹂当时只是一名大一新生,“相比其他学生,我来校报到很简单,没有费太多事。”家住湘潭师范学院(我校前身之一),让曾小鹂的报到显得还很轻松。报到入学时,她只从家里翻出塑料袋装了一些衣物。

    90年代手机等通讯设备还未普及,BB机在学生中也是非常奢侈的物件,写信是当时对外联络的主要方式,“那时候,还没听说哪家有电脑,互联网好像还没出现。”而最让曾小鹂印象深刻的就是大学宿管阿姨的“全民电话”。

    “有时候天才刚刚亮,阿姨就会拿着喇叭在楼下喊:203寝室的某某同学,快下来接电话。紧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曾小鹂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有点滑稽。”

    “如今每次看到学生拿着手机打电话时,总会记起有“全民电话”陪伴的大学时光,不知道阿姨的喇叭现在还有没有留着。”曾小鹂满脸怀念地说。

    00年代:手机、新衣和新鞋子
    采访对象:2003级校友肖晓军

    提起报到入学的那段时光,已经工作7年的肖晓军依然满怀感慨,谈及2003年初来科大报名的那一天,肖晓军记忆仍然清晰。

    进入2000年后,开学装备基本到了“手机”的标配年代。肖晓军是江苏南京人,由于家离得远,又是第一次走那么远,家里人都担心,开学时为他准备了不少东西,光生活用品、特产就塞满了一个旅行包,奶奶怕他出门在外水土不服,还专门收拾出了一个小药箱。肖父在儿子临走前,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要3700元。肖晓军说,那大概是他大学用得最久的一部手机,“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是奢侈品。”
    肖军的开学装备与之前的几名“老大学生”相比豪华不少,不仅有价值3700元的手机,还花费1300多元购置的衣服,还有近600元的新鞋,这些入学前花费就花了近5000元。此外,他身上还带着4400元的学费和1200元的住宿费。

    10年代:“两大件”电脑和平板
    采访对象:2014级新生李铭

    智能手机、手提电脑、拉杆箱……9月6日,我校今年迎新生迎来首个高峰,记者上午在学校采访发现,几乎每个新生都手持一部智能手机,给家人拍照合影,与新室友交换号码,忙的不亦乐乎,而很多人的拉杆箱里,都带了一台电脑。

    “我的手机和笔记本都是新的,暑假快结束的时候父母带我自己去挑选的,光这两大件就花了将近1.1万块钱。”大一新生李铭告诉记者,昨天自己一到寝室才发现,每个人都带电脑来了,其中还有一个是买的是苹果笔记本,手机也是苹果的。

    令人惊讶的是,李铭和寝室里室友行囊中日用品少之又少。对此,李铭玲笑道,“我的生活用品和其他装备都是到了学校之后直接买现成,没必要再从家里带过来了,太麻烦。开学时我就带了一个旅行箱,一切就齐备了。”李铭计算了一下,加上买衣服、鞋子、日用品、手机办卡充值,为了上大学,自己最少花掉了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