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他们一次次站上冠军奖台?为什么从未想过夺冠的人却成了冠军?冠军光环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当他们手捧奖牌和鲜花,激动得流着眼泪微笑时,亦或当他们停下奔跑的脚步,轻轻收起荣誉,谦和而低调地诉说时,他们多是简单地提起,“我只是想默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且相信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就是‘王者归来’。”
超越是竞赛者的本能
一米五出头的个子,瘦瘦的身躯,深褐色的面庞,这个名叫曹秋艳的娇小女生是本届校运会女子甲组1500米的冠军,再度回想比赛时最后那一幕精彩逆袭,曹秋艳淡然自若,“一个真正投入的赛者在比赛时是根本不会为任何外界环境所撼动的。”
画面拉回到17号上午女子甲组1500米预决赛现场。刚下过雨,跑道湿滑,气温骤降。比赛进入最后100米,当时曹秋艳处于第二的位置,离第一还有至少五米的距离,“前面1400米她都一直领先,最后100米时她明显体力不足,我知道我的机会来了。”曹秋艳慢慢地将距离拉近,临近终点线的学院看台上,尖叫声一度叫人的耳膜生疼,“超过了!”此时距终点不过几十米,然而胜利并未牢固,刚被反超的女生再度提速,追平曹秋艳,呐喊声在持续增大,只剩最后50米,揪心的叫声仿佛有了牵引力似的,曹秋艳再度甩开对手,20米、10米……曹秋艳以领先两三米的优势率先冲过终点。
领完金奖牌的曹秋艳并没有显示出过多的惊喜,“超越是任何一个参赛者的本能,我知道我还有力气超过她,我就义无反顾地冲了。”曹秋艳是商学院13级学生,这是她大学生涯的第一个运动会冠军。
实力是夺冠最好的“运气”
相比曹秋艳赢的揪心,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李东晖这次的跳高夺冠之旅就显得顺畅而流利。李东晖最强大的对手——去年男子甲组跳高冠军今年未参赛,而比赛过程中,另一位劲敌也因受伤而失去了后两次试跳机会,因此,李东晖凭借实力力压群雄,荣登男子甲组跳高榜首。
有人说,李东晖夺冠全凭好运气,也有人替李东晖打抱不平,“1米70的高度是运气好就能跳过去的?冠军是属于有实力的人的!”据了解,李东晖曾在高三时有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跳高训,李东晖为了今年的比赛提前两个星期做了恢复训练。“我本身跳高成绩不是太差,而大学里掌握背越式技巧的人较少,我想这可能是我夺冠的优势所在。”此次比赛李东晖以背越式1米70的成绩夺得冠军,而他的最高记录是1米81。
同样出乎自己意料夺得冠军的还有女子乙组5000米冠军陈美兰。陈美兰是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如果拼速度技巧,她知道自己肯定会逊于其他体育学院更专业的选手,“看见没什么人报就报了”,或许正是这份重在参与的心态,加上高中参加体训时打下的基础,第一次尝试五千米的她竟然就将冠军奖牌捧回。“长跑如果不相信自己是跑不下来的,至少在心理上会很累。”陈美兰满脸欣喜地回味着第一次尝试五千米的感受。
苦累是训练者的常态
表面光鲜的冠军们,运动服下有多少淤青,钉鞋里的双脚受过多少跌打损伤,韧带和肌肉拉伤过多少次……这些隐藏在训练里的勋章,除了自己,谁会知道?冠军,这个在某个或某些项目上胜过万千常人的人所承受的苦和难或许真的只有冠军自己清楚。
蔡亮,本届运动会男子甲组5000米、3000米冠军,上届运动会男子甲组3000米冠军、5000米亚军。似乎他只要站在长跑的赛道上,就能捧回一块奖牌。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大一、大二时蔡亮不放过一天地艰苦训练,那颗太衷爱运动的心,让他大三、大四时依旧一有空就会来到篮球场打篮球。他说这是他体力能够保持不掉下去的重要原因。
同样让运动和训练融化在自己生活中的还有本届运动会女子甲组400米、800米、4×100米的三项冠军包揽者罗泽慧。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走上体训生道路的她笑着说起自己的训练过程:“我们整个商学院都是提前一周就开始训练,大家一起嘻嘻哈哈挺欢乐的。”罗泽慧声音细细的,外表跟普通的女生没差,但冠军嘴里的嘻哈对常人是难于坚持的,每天6点20集训,直到上第一节课为止,下午从5点20集训直到天黑。“伤是容易捱过的,休息一阵就会好,最累的是训练强度大的时候,但一想到有那么多人陪着你一起累,完事了大家也就嘻嘻哈哈的过了。”
男子乙组的“百米飞人”肖立也说,平常会经常慢放一些国际径赛的比赛视频,分解国际运动员的动作,分析他们的策略和技术,“这些其实都是大伙一起平时很普通的聊天内容。”肖立说。
当一个人的生活是训练、一个人的朋友是教练和队友,也就觉得所有的苦都被稀释了,因为你的生活正是如此,而其实社会上的每一行的优秀者都在承受着不同的苦累。接受采访的冠军们都没有冠军的架子,他们谦和而低调地诉说,只是默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竭尽全力想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