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正当广大学子们在家享受闲适假期时,我校志愿者队伍冒着酷暑,本着勤奋的求知态度、严谨的实践作风和真挚的奉献精神,积极投入到“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个夏天,汗水与欢笑交织,志愿者们在经历后思考,在思考中升华,最终沉淀、内化,变得成熟而强大。
爱心支教上课忙 雪中送炭暖心房
我校阿弓镇志愿服务团队在阿弓镇开展义务支教,“让孩子对课程真正感兴趣,才能留住学生,这样我们传播知识和文化的目的才能达到。”志愿服务团队开设了包括体育、艺术、语言等领域的特色课程。家长和孩子们都对此表现出极高的热情,部分家长甚至特地从几里之外驱车把孩子送到学校。每天早上8点半、下午2点半,在阿弓镇政府大院的门口早早地聚集了一群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地等待着前来接他们上课的志愿者。
计算机学院每年寒暑假都派出“三下乡”服务队奔赴杨家溪小学进行爱心支教活动,成立了“爱心计算机教室”,为他们辅导计算机相关知识。据统计,学院至今已为杨家溪小学捐赠电脑、电视机10多台。
此外,我校各学院的志愿团队活跃于湖南省各市下辖乡镇,甚至远赴贵州,进行义务支教活动。活动期间,志愿团队无一例外地对当地学校捐赠了文娱用品。
社会调研探民生 上山下乡求真知
为了解国情,树立大学生责任意识,来自商学院的志愿者深入洞庭湖周边村落,就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民众的建议与意见。志愿者共完成有效问卷120余份。志愿者们将基于问卷反映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向群众普及洞庭湖生态环保知识,并就“洞庭湖生态与民生”建立相关的课题研究项目。
“目前村官的社会地位如何?”“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建筑学院的志愿者们则前往响水乡,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及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进行调研。大学生村官杨宇波说:“这一年来的收获很多,学到了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为响应湖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发起的第四届“绿色卫士”湖南省大学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社的“绿色卫士”在暑期进行农村水污染实地调研,调查范围覆盖湘潭、益阳、汨罗、娄底等多个市县的农村,通过发放环保材料,宣传环保知识等方式,切实提高了当地村民们的环保意识。
年轻人品红色经典 “重走长征路”
重温红色经典,感受先辈遗迹,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我校管理学院若干组志愿分队赶赴各地红色革命地区。湖南起义纪念馆、陕西省关中地区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南佐村、革命圣地延安、贵州遵义都留下了志愿者们的足迹。
在红色实践活动过程中,赶往关中地区的志愿者们“与民同吃、同住、同劳”,追溯红色记忆,感受黄土风情,体验到红色革命地区民众生活,体会到革命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部分志愿者们还承担起贵州遵义会议会址义务讲解工作,向会址负责人学习、整理解说词并领悟其中革命深意,为参观会址的游客提供了认真细致的讲解,得到了良好的反映。
将爱心放入相机 一方照片传情意
正是这个暑期,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乡桂干村的群山之间、高椅村的古道小巷里赢来了一群摄影人。我校摄影协会的志愿者们发挥自身优势,背上相机、打印机,义务为当地的民众拍照。
在高椅古村,志愿者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用镜头记录了古村的美丽,传承优秀文化。实践中,他们拜访了当地的高龄老人,并与其拍照留念。在桂干村,志愿者们更是走遍村里每一户人家,为其拍摄全家福、给每一位老人拍照。桂干村有许多空巢老人,志愿者拍的是他们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同时,在人文学院暑期“三下乡·侗族文化研究”活动中,新晃侗族自治县新寨乡磨溪村的村民也获得了免费的全家福。
志愿者们在实践活动中,为所到地区的民众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他们在阳光下拼搏,在不同地方辗转,也感悟到不怕苦,不怕累的实践精神,为社会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也正体现了90后志愿者的担当精神。来自法学院的代新新感慨道:“我们共同的记忆,不会在未来的时光洪流中褪去颜色。那个夏天,我们曾一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