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校党委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学校学习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中的头号问题来抓,通过典型引路、全员参与,扎实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学校2009届毕业生签约率已过50%,超过全省同类院校平均签约率,部分专业的签约率超过90%,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校长田银华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到,我们要像关心自己的亲人那样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就是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就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好的成果。
加法: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危”、“机”并存,转“危”为“机”的关键在哪里?田银华的话一语中的:“如果把学校比作企业,那么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就业竞争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卖点。”
就业竞争力如何得到提高?校党委提出了“三优化”战略,即优化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优化就业指导,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以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赢取市场,以高就业率吸引生源,以高质量的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环环相扣,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学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涉煤专业是学校的传统办学优势。从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焦作煤业集团等7家煤炭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展订单定向式培养。学生到煤矿主体专业学习,毕业后定向到煤炭企业就业。今年,22名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产学研”结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充分准备,去年与6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结合的一揽子协议。如机电学院与湘电集团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学生在读期间直接参加项目攻关,毕业后根据需要可留在湘电集团工作。管理学院在一批旅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将实习与就业相衔接。
学校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学校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投入,引进《北森职业规划测评》和《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等软件,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分不同专题进行就业指导,同时编写《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举办专题讲座、校友论坛、创业培训等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就业指导“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减法:为就业“弱势”学生减负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突出的一点就是要为就业“弱势”学生减负。校党委副书记刘建武告诉记者,“就业形势越是严峻,我们就越要关心就业困难的学生。要采取特别的措施,给予重点指导、专项培训、优先推荐”。
学校对志愿到西部、基层就业的经济困难毕业生,适量减免其在校期间贷款、欠缴的学费,并发放补助金以解除后顾之忧。对于贫困学生参加各类培训班的培训费用,学校全部或部分“埋单”。学校除了为去年家庭受灾较严重的340多名学生发放了60.58万元资助金外,还优先为他们在毕业时安排就业岗位、报销往返路费。
今年3月,学校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女生招聘会,邀请数十家用人单位来校聘用女生,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任课教师韩用顺博士,以科研促教学,专门挑选一些就业“弱势”的学生参加他的课题研究,使学生从“差等生”蜕变成“优等生”,一些学生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使自己由就业“困难户”一跃成了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皇晓东老师在为就业“弱势”学生减负上有一套“独门秘笈”,善于从学生的弱势中发现优势,在短处中发现长处。有一名土木专业的学生专业成绩不理想,毕业时很困惑,皇老师分析这位学生的情况,发现其计算机操作技术不错,就帮他联系了一家企业的网站管理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提振毕业生面对未来的信心。各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与困难学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谈心,从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乘法:发挥校友资源的乘积效应
大学生就业,校友是“法宝”。建校6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外各行各业。充分利用校友的社会地位和人脉优势,把丰富的校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学生就业工作自然水到渠成。
被媒体誉为“大学生就业导航员”、“就业奇人”的皇晓东老师,就是利用校友资源编织了一张学生就业网。每到就业黄金期,皇晓东都要走访全国各地的校友就业单位,给他们打电话、发邮件、传短信。学校大大小小的就业招聘会,他总要邀请校友单位来校招纳贤才。在他的电脑qq上,3000多个“好友”经常在线,校友们主动向他问好。他总是对已毕业的学生说,“我最高兴的事一是看到你们取得成就,二是听到你们帮学弟学妹找到工作的消息。”
今年是学校建校60周年,校庆工作自然也成为了就业工作。校领导亲赴各地,发动校友力量,在筹备校庆的同时积极为就业工作鼓和呼。
校友的反应是积极的。湖南湘维集团副总经理周金华在重返母校之际,牵起自己所在公司与化学化工学院的红线。公司当场拍板,一锤定音,“勾”走了十多名应届毕业生。湖南奉天建设有限公司(长沙)董事长屈正高、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广州)经理成关锋每年都来土木工程学院招收毕业生。广西甲天下纸品包装公司的92级校友,一次性与学校9个专业23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广西校友会成立的当天,校友们就现场解决了13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校友这样特殊的方式“反哺”母校,带动就业工作良性循环,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的增长点。
除法:全员参与分解就业任务
学校要求,每一位校领导负责推荐5名毕业生就业,机关每位中层干部负责成功推荐2名毕业生就业,其他干部负责成功推荐1名毕业生就业。各学院领导要负责成功推荐5名以上毕业生就业,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要负责成功推荐2名以上毕业生就业,各学院对任课教师推荐毕业生的数量提出相应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学校对各学院提出年度就业工作目标和分专业就业率目标,和各单位党政一把手每年签订“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各学院办学水平、考核学院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对就业工作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对考核差的单位和单位领导则取消年度考核评优资格;对领导不力、工作不到位、就业率低的学院领导进行诫勉谈话,甚至通报批评。
学校还充分发挥典型宣传的作用,号召全校教职工向皇晓东老师学习。在皇晓东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各学院涌现出一批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手”和“奇兵”。
就业指导中心巢伟老师负责就业市场的开拓工作,基本上没休息过节假日。今年以来,先后跑遍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的150多家用人单位,收集就业信息6000多条,接待用人单位200多家,并与不少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陈笑老师,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一次为20多名毕业生找到了就业岗位。
教育学院李建生老师,多次到各地收集就业信息,并成功推荐了30余名毕业生就业。他还结合教学,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的专题调研,通过对在湘(或某地区)工作的科大教育学院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毕业生在该地区的职业发展形势,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李志强老师发挥自己社会资源广、行业情况熟的优势,积极为就业工作牵线搭桥,今年已安排20多名学生就业。康咏秋教授得知自己儿子所开办的公司要招收毕业生,主动要求他到学校率先挑选。肖吉隆老师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主动联系广州时代大酒店和太平洋百货公司,一次性签走18名学生。全员促就业已经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