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青年风采】李敏:“洪堡学者”的进阶之路

作者:文/陈张影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9-04-15 浏览:401

 

今年3月,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和极高影响力的德国洪堡基金会向我校伸出了橄榄枝,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智能制造研究院青年教师李敏获得了基金会资助,同时获得了德国“洪堡学者”(终身荣誉)桂冠,成为我校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称号的学者。李敏博士将赴德国莱布尼茨研究所,加入德国科学院院士团队,与国际著名制造专家Bernhard Karpuschewski教授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科研工作。作为给予“洪堡学者”的最高礼遇,李敏及其家属都将受到德国总统的接见。

 

做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

下午两点半,春日阳光正盛。李敏理了理办公桌上的文件,摘下了眼镜揉了揉,长舒一口气。还没等休息多久,学生的电话又来了。放下电话,李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这样的忙碌对李敏来说是家常便饭,从2015年12月来到学校他一直脚踏实地做事、不断探索新技术。2016年,李敏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位论文《剪切增稠抛光方法的基础研究》获得“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铜奖。该奖项作为当前机械工程业界极具权威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获奖者不仅受到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们的颁奖、每年度的机械工程青年精英论坛“院士-青年学者”面对面交流,还将揽获20万元的奖金,这对当时是个经济拮据的穷小子李敏来说是巨大的鼓舞,更坚定了他在科技研新这条路上不断奋进、飞奔下去的信心。

  

成绩的取得在外人看来是水到渠成,但背后的辛酸却不为人知。2011年至2015年李敏在湖南大学攻读博士,跟着当时的导师,超精密加工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袁巨龙,在湖南、杭州、常州等地来回奔波做学术研究与技术产业化的探索。读博期间李敏没有经济来源,与旁人着急出成果不同,李敏虽然生活很是煎熬,但在心里一直秉承着坚持要做出好东西信念。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能实时掌握实验的精准数据,他长时间睡在实验室与瓶瓶罐罐共枕。回想起这段经历,李敏腼腆地一笑:“我就是想做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获取真正能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成果。”

 

李敏说道:“无论大事小事,要想成功,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四年多的读博求学经历磨砺出让他做事越发专注的品性,也让他坚定了做个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信心,永远走在科技创新的探索路上,并能够有朝一日利用新技术开展产业化,造福社会。

  

立志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从小接受爱国教育的李敏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暗暗下定决心要让中国在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的某些方面能够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甚至能超过国外。他常调侃自己是个“土博士”,得知德国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世界领先,李敏萌生要去看看德国人如何将制造技术做得这么让人敬佩的想法。他期望能够把国外的新技术与新思维学点回来,结合自身条件在某些方面产生碰撞与共鸣,服务祖国发展。

  

自有想法之后,“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冲刺德国洪堡学者”成为李敏下一步的目标。2017年10月份至今,2年的准备与等待足以消磨掉一个人的热情,却没有消耗掉他的耐心。他克服一切困难,顶住压力全身心投入制造研究,一步紧接着一步紧凑地抓住每个小机会。“做事不能够浮躁,这样才能出好东西。”他总是这么对自己说,然后继续探索新技术。他勇于同世界顶尖学者展开科研交流与学习,并得到了很多国际知名科学家、学者们的认可与支持,也得到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认可,在不久赴德国开展科研合作与国际交流工作。

   

创造多个第一次

李敏来科大短短三年,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他先后获得上银优秀机械博士学位论文铜奖、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牵头)、横向等项目,破格晋升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依托湖南科技大学平台,率先在制造领域顶级期刊IJMTM上发表论文,能受邀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2018 CIRP GA(国际生产工程院大会)上报告中国超精密制造领域的原创技术发明,申请了20余项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1项),这次又被批准为“德国洪堡学者”,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与业绩。

 

在教书育人方面,他强调师生之间要遵守“契约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培养学生方面也要讲究因材施教。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具有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多看英文文献,在看文献中不断提升英语水平;胆子要大,情商要高,多对外交流;此外,他也会要求学生努力培养创新思维,肯思考、有悟性,有一颗感恩和敬畏之心。他主讲了本科生《机械设计》、《数控技术》等课程,并在研究生《机械专业外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纯英文、中英双语教学方式,有时也会体现一下日语、德语的专业词汇,得到学生们喜爱。

 

李敏的研一学生宋方增,在他的指导下先后申请成功11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了一名有科研潜力的“专利”明星。在本科生的培养上,李敏还负责指导了一项首届湖南科技大学“卓越学子计划”,大三学生“卓越学子”杨晓莹同学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此外,李敏指导黄振荣等几位研究生,研制了第一台新型超精密加工制造机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014年李敏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学生,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遇到了我校智能制造研究院邓朝晖院长。邓朝晖院长鼓励他努力做好学问,将来有机会合作共事,两人聊的热切。会议结束后两年期间,邓院长还时常咨询他的导师有关他的近况并多番鼓励李敏,这才有了之后的合作、同事之盟。李敏谈起这段经历诚恳的表示有如今的成绩真心感谢科大的领导,要常怀感恩之心。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很多人所带给他的科研精神与学术思想方面的指导,机电工程学院岳文辉院长更是鼓励他“趁着年轻的这股干劲,奋力攀登学术高峰,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这些学术精神在他自己身上传承,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在他的学生身上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