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随笔

浅谈“莫言热”

 

 

莫言热的升温对文学界,可谓是一强心剂,它使得边缘化的文学再次进入大众的目光,刺激了纸质读物的发展,给正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百年诺贝尔情结终于迎来了一个完美的答案。然而,在全民疯购莫言书籍,各大书店存货紧缺,印刷机为莫言轰鸣的繁华下,隐约透出一些让人不安的气息。

 

回观莫言获奖之前,大众对他的认知度并不高,甚至比不上以郭敬明,韩寒为代表的青春作家。作品的销量也可用惨淡二字形容。莫言的作品好比是在幽谷静静开放的花,寂寞而高雅。然而,当利益化的商业操作染指,大众一窝蜂地盲目追从,烦躁的读书风气席卷而来,这朵移至繁华的幽兰还能芳香四溢,纯净如初吗?当买书不为读,而是束之高阁,当关心作家多过作品,当关注不为欣赏,而为人云亦云,追逐所谓的“热”潮。这种舍本逐末的方式真能让文学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吗?如果我们能做到纯粹的因为文学而关注作家,而不是当名利来之后,才大肆追逐,然后囫囵吞枣,沾沾自喜,暗叹:总算没有错过这段热潮。那么,于自身,于文学都是一大幸事。文学创作是寂寞的,同样品读文学也应该是安静无声的,即使身居闹市,也应该心静如水,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深层含蕴。商业化,利益化的市场经济应该只是一种助推剂,而不该成为主流支柱。所以,给莫言热降温,注入多些冷思考是尤为必要的。就如莫言所表示的那样,“忘记生蛋的母鸡”,而只品尝他用笔“下的一窝蛋”。

 

莫言热终归不是文学热,莫言的崛起并不能代表整个文学界的兴起。众所周知,文学的地位及影响每况日下,严肃文学作品滞销,精神产品少人问津,各种低俗,恶搞,穿越小说大受追捧,堂而皇之地被摆在书架的显眼位置。时代精神及作品的匮乏使文学界一片低迷。所以在大众目光聚焦时,文学界也应该趁势反击,反省自身,以莫言为标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阳春白雪”安上些地气。毕竟,痞子文学永远成不了经典,就如同郭敬明永远成不了鲁迅一样。“莫言热”不仅仅是让国民关注诺贝尔,关注文学,更多的是让大众回归安宁的读书轨道,在碌碌尘世中,洗涤灵魂。作为文学创作者,在莫言身上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要用笔酿造心灵鸡汤。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初衷不在于捧红某个作家,创造一种“狂热”,而是一种嘉奖下的鼓励。我们抱着平常心看待殊荣,看待名家,但是对于他们的精神创作,应给予最大的关注,喧宾夺主的热潮是不可取的。民族自豪感或者满足感不应该来源于一个奖项或名人,而是它深深的文化底蕴及素养。

 

“莫言热”气势汹汹烧焦了整个2012,我们期待着理性的回归,期待着细火慢炖的文学熏陶,期待着第一个诺贝尔奖带来的美好。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