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人

“汉子”情怀

——记化学化工学院原党委书记刘汉文

 
122凌晨456分。
 
沥沥冬雨打在窗户上,湘潭市中心医院病房内一片啜泣。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刘汉文教授,悄然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刘汉文还在和同事们商量着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清晨的教室里,同学们再没等到他黑板上漂亮的化学结构图;病床上杖朝之年的老父亲,迟迟盼不到儿子的身影。
 
他们再次见到刘汉文,已经是他的追悼会上。斯人已去,马蹄莲、百合,洁白的花儿成片成片的盛开。灵堂内外,站满了前来告别的人们。
 
福建、广东、武汉、株洲……毕业的学生们以及刘汉文生前的好友急着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人在灵堂守了一夜,向他作最后的告别;有人在遗像前磕了头,又匆匆赶回工作岗位。年近70的退休教授洪伟国特意从长沙赶回湘潭,他说:“无论如何,要再来看老搭档最后一眼。”
 
 
从教30多年,他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带学生探索有机化学之美———“汗老师”说,“教书育人,即是教师天职”
 
刘汉文去世后,很多同学在空间里追忆他:“因为刘老师,有机化学是我最喜欢的大学课程。如今,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敬爱的刘老师,走好!”
 
至今让学生们难以忘怀的,是刘汉文教授那一节节生动有趣的有机化学课。洪亮的嗓音、湿透的衬衫、漂亮的板书……
 
每每走进教室,无论春夏秋冬,刘汉文总是先脱掉自己的外套,一节课下来,身上的衬衫总是湿了大半,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汗老师”。
有机化学是一门知识点零碎、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让学生掌握反应机理,刘汉文花了很多心思。
 
他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到课情况。谁没来?为什么没来?他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学生刘思宏回忆说,有一次,她因为发烧整整一节课都趴在桌子上。下课后,刘汉文走到她面前,并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耐心询问她的身体情况。
 
2005级毕业生李巍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直跟着刘汉文做研究,在他眼里,刘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学者。李巍说,“我每写好一篇论文,发表前都要请老师审阅。小到标点符号,大到语言表述,刘老师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
 
2013级的陈丽媛第一次拿到刘汉文教授批改过的作业,显得特别激动。整洁的作业本上,刘汉文不仅批改对错,还将出错地方的知识点表明在一旁,学生拿到作业后马上就知道怎么进行修改。
 
刘汉文是个爱才之人,课堂之外,他常常主动找到学生,邀请他们加入实验室做课题。罗明检常常向刘汉文请教专业问题,见他勤奋好学,刘汉文立即将他推荐到实验室。“没想到刘老师会主动找到我,我一定好好努力,不给刘老师丢脸!”
 
刘汉文在深夜伏案备课的场景,妻子袁慕予总是记忆犹新。尽管对有机化学这门课,刘汉文早已烂熟于心,可他却年年写新教案,天天备课。
 
许身孺子平生愿,三尺讲台写春秋。从教30余年来,刘汉文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他对教育事业的满腔“钻劲”和“傻劲”,激励着一批批青年教师和学生们。
 
 
从教30多年,他总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没破过一个规矩———“汉板子”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在化学化工学院,刘汉文是出了名的“汉板子”。为了讲道理、按规矩办事,他批评过不少老师。
 
刘狄和刘汉文既是工作多年的老搭档,也是相伴多年的老友。尽管如此,面对工作,刘汉文从来没有“放过水”。一天下午,学院要开会,家住较远的刘狄来不及按时赶到,便拜托同事帮他在签到表上勾个名字。刘汉文发现后,二话不说就拿来表格划去了名字,还将刘狄和帮忙的同事狠狠批评了一顿。
 
一来二去,渐渐地,大家都自觉做好手头的一些工作,不敢怠慢和马虎。学院整体的工作作风越来越好。
 
学科建设是龙头工作。从学校合并前算起,历经20多年艰苦努力,化学化工学院实现了从拥有重点课程到重点学科,从拥有二级学科的重点学科到一级学科的重点学科的突破。刘汉文作为学院党委书记,从大局出发,将重点学科的上级拨款和学校给予的配套经费,绝大部分用于仪器购买,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学校师资紧缺,学校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作为化学系副主任的刘汉文为了使在外校学习的青年教师安心深造,除了担任行政管理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两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周下来,他要上近20节课。他自己表示,“我自己承担多一点,青年教师的压力就少一点。他们才是学院发展的希望。”
 
刘汉文不计得失,把全部精力放在行政管理和人才培养上,他的宽阔胸襟和大度气魄,感染了很多年轻教师和学生。
 
童述明是刘汉文的学生,也是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回忆与刘书记的过往,三年以来,刘汉文与他交流最多的就是学生情况,每次下课,刘汉文都会和他询问确认学生没来上课的原因。
 
“书记走后,我常常自责以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也没有做到像刘书记那样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童述明懊恼地说。
 
学生张奇打扫了一整年刘书记的办公室,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刘汉文的清贫——他的茶几上,整整齐齐的堆着学生作业。办公桌面上,也总是摆满了文件。
 
 
从教30多年,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汉哥”说,“爱即是付出,给予即是收获”。
 
周围同事和学生对刘汉文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汉哥。这个称呼,表明了大家对刘汉文高尚人格魅力的钦佩和赞许。
 
从教30多年来,刘汉文的课堂总是深受学生的好评。每年评教,他都位居一、二名。可他从不愿意参加“魅力老师”申报评选,他说,“机会要留给年轻人。”
 
2008年,有机化学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教学团队”教学质量工程立项。精品课程建设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整个课堂教学全部录制成视频,公开让教师和学生观摩学习。为此,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将120多学时的《有机化学》课程录制传到网页,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组织高校教师进行省级课堂讲课比赛。他抓住这次机会,多次召集团队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从资料取舍、教材分析、教案编写、板书设计、PPT制作、课堂组织及语言表达技巧等一一指导,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30多年的教学精华。最后我校两位参赛教师均获有机化学组一等奖,刘汉文摘得该组一等奖第一名的桂冠。
 
面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毫不吝啬自己的爱心,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几年前,一个他做担保人的贫困学生毕业后迟迟没有将学费补齐。面对同事的玩笑、家人的抱怨,他却为学生考虑,“他一定是遇到困难了。”他就是这样信任学生,充满仁爱之心。
 
刘汉文的脚步总是匆匆:匆匆吃了饭,又匆匆返回办公室。妻子女儿常常提醒他年事已高,责怪他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他抱之一笑,总用“忙完这段”作为搪塞的借口。“刘汉文教授的一生,是对党忠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无私奉献的一生!任党委书记,他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将老师凝聚一起,使化学化工学院的工作蒸蒸日上;作为执教30多年的资深教师,他用博爱的胸怀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关爱吸引学生、滋润熏陶学生,使学生健康成才。”这是正校级督导曹晨忠对他的评价。这何尝不是“汉哥”整个人生的光辉写照呢?!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