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我为群众办实事】公益支教“种”希望,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梦想

朗朗书声穿越山林,回荡于湛蓝的天空之下,在一座隐于山间村落的教学楼,一群纯真质朴的留守儿童在认真地早读,清澈的眼神里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对未来的向往。山道蜿蜒,一辆巴士缓缓驶进校园,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背起行囊,迎着书声,踏入校园,站上讲台,他们便是我校参与“三下乡”志愿活动的学生志愿者。


今年暑期,各学院先后以不同形式开展“三下乡”志愿活动,一批又一批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去到不同的乡村,面对各乡村留守儿童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将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振兴乡村教育的建设之中。


讲好红色故事,用心用行赓续红色血脉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株洲市石羊塘镇儿童假期学校,人文学院“三下乡”活动志愿者张家华正柔声讲述着党史故事,红船精神、万里长征、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一个又一个奋斗故事被张家华动情讲述,结合《觉醒年代》《那年那兔那些事》等视频片段,化作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参加假期学校的学生们面前。


儿童假期学校是由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夏昭炎跟夫人杨金莲一同创办的,致力于关爱当地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今年7月,人文学院“三下乡”志愿团追随夏昭炎教授回乡“种文化”初心,来到儿童假期学校开展为期12天的志愿活动,用陪伴和鼓励为当地的留守儿童们送去知识和温暖。


为了更好地讲好党史故事,用红色精神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志愿者们创新教学形式,开展以“重走百年路”为主题的打卡党史课堂,讲述传统美德有关的成语小故事,用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教授的感人事迹进行德育教育……看着孩子们很热情地参与并投入到课堂和活动中,人文学院志愿者王彤感叹不已地说道:“看着孩子们勇敢地走上台,用所学的党史知识诉说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这堂课就是有意义的!”


走进娄底市双峰县永丰镇的蔡和森纪念馆,教育学院“三下乡”暑期科技服务团成员参观重温了蔡和森的革命斗争事迹,重温党的历史,明确志愿者们“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为“三下乡”志愿活动的开展积蓄思想力量。


播种传统之苗,用文化点亮多彩梦想


“哇,老师,这个好神奇啊!”在衡阳市祁东县启航学校,教育学院木槿感恩支教团志愿者们正在为孩子们演绎着扎染的方法,让孩子们了解这种传统而独特的手工工艺,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暑假在这里上课比在家好玩多啦,有各种有趣的课,我特别喜欢书法课,我的字都变好看了。”“我觉得这里的跷跷板特别好玩!”在“三下乡”志愿者带来的课堂上,孩子们满脸新奇地尝试扎染,绘制出自己心中五彩斑斓的宇宙;摇头晃脑地朗诵着二十四节气口诀,了解不同节气的习俗特点;提着毛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自己的名字,通过练习规范自己的书写顺序……为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木槿感恩支教团志愿者们为当地学生送知识、送实践、送艺术、送健康、送眼界,开设扎染、饮食文化、手工、生物自然等20门创意特色课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成了“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最美的音符。


“老师,这个画画得好好啊!”在儿童假期学校的国画课上,志愿者们用水墨勾画的一幅夏日荷花图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简单配色加以点缀,让整幅画面更加生动。为让孩子们接触更多元的文化,人文学院志愿者们创新教学形式,除开设语数外音美等传统课程外,还设置了国画、古筝、安全健康、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放飞留守儿童们的多彩梦想。


用爱叩开心门,细心陪伴呵护健康成长


“你们开学时再走好不好?”告别的文艺汇演结束后,启航学校的孩子拉着支教老师的手,边走边恳求。支教期间,志愿者老师们不仅解开了孩子们的“心灵锁”,点亮了留守儿童和贫困学子的暑期时光,还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学院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关注的重点,为探究当前农村留守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掌握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今年7月,教育学院研究生科技服务团联合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深入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锁石镇、永丰镇、井字镇等地,开展心理资源配置调研和留守儿童心灵呵护科技服务活动。走访、调查当地农户,以半结构化形式进行访谈,志愿者们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家庭状况,观察了解留守儿童的同伴支持、学业表现、平时与父母沟通的情况,并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给予专业疏导。


“希望这里的孩子们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能大胆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能收获到来自家人和社会更多的温暖和爱护。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每个孩子的纯真和善良,也希望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帮助那些不愿打开自己的孩子敞开心扉,去遇见更好的自己。”教育学院研究生科技服务团团长傅守宇介绍道。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